在传统观念里,婚姻是神圣且庄重的结合,承载着爱与责任,是两个人携手共度一生的承诺。但如今,骗婚现象却像毒瘤般侵蚀着婚姻的基石,若再不出台有力政策加以震慑,婚姻这一古老的社会制度,恐将在重重阴霾下失去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成为历史。
近年来,骗婚事件频发,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有伪装成军人,利用军人身份的光环骗取女性信任,婚后却抛妻弃子的;也有 “闪婚” 次日,新娘便带着彩礼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更有甚者,冒用他人身份弄虚作假办理婚姻登记,给无辜者带来无尽麻烦。这些骗婚行为,不仅让受害者在情感上遭受重创,家庭支离破碎,还带来了名誉、财产、继承等诸多方面的法律困境。许多人因一次骗婚,不仅多年积蓄化为乌有,还陷入漫长而艰难的维权之路,对婚姻乃至人性都丧失了信心。
骗婚行为的危害深远,它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让人们对婚姻的信任降至冰点。当越来越多的人目睹或亲身经历骗婚事件,自然会对步入婚姻殿堂产生恐惧和犹豫。长此以往,结婚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稳定性被打破,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都将受到负面影响。从个人层面看,受害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陷入抑郁等心理疾病,生活陷入无尽的黑暗。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未来的人生道路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面对如此严峻的骗婚形势,现有的法律体系虽有一定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例如,《民法典》虽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对彩礼性质界定模糊,致使司法实践中 “自愿赠与” 与 “高额彩礼” 界限难辨,给一些居心不良者以可乘之机。对于冒用他人身份或弄虚作假办理婚姻登记的行为,在责任认定和惩处力度上也不够清晰和严厉,使得骗婚者违法成本较低,愈发肆无忌惮。
值得庆幸的是,已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积极行动。2024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 “借婚姻索取财物” 的三大特征,为司法裁判提供了重要标尺。宁夏中卫市建立 “公安 + 检察 + 法院” 联动机制,2024 年成功查处婚骗系列案件,涉案金额超过 500 万元,彰显了法律对诈骗、敲诈等行为的震慑力。江西金溪县通过地方立法,设定彩礼上限为 6 万元,同时配套建立 “零彩礼” 家庭子女入学加分制度,使涉彩礼纠纷发生率下降 41%,充分体现了 “法律 + 政策” 组合拳的有效性。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证明只要政策到位、执行有力,骗婚现象是能够得到有效遏制的。
婚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关乎每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我们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更为完善、有力的政策,从法律规范、司法治理、行刑衔接等多个维度,对骗婚行为形成全方位的打击态势。明确骗婚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提高骗婚者的违法成本;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让骗婚者无处遁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唤起人们对婚姻的信任,让婚姻回归其本质,在爱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和发展,避免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