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富县的山川田野,这里便开启了生机勃勃的耕耘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勤劳的富县人民以春为令,奏响一曲曲奋进的劳动赞歌。
4月17日,在直罗镇南家湾村农业现场会现场,大型播种机在田垄间来回穿梭,发动机的轰鸣声与春日的鸟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农用无人机轻盈起飞,“嗖”地冲向天空,不断洒下细密雨雾,玉米密植“5335”种植模式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在观摩村民的讨论声中,不仅有对新式农机的赞叹,还有对玉米密植的前景展望。
“你看看,人家这新农机就是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人都不用下地就把活干了。”
“可不是么,这种新式的玉米收割机,连换挡都不用,上手就能开,劲还比原来的足。”
“还有这密植玉米的新模式,咋以前就没想到呢,同样的一亩地,产量噌噌噌往上翻。”
科学规划的种植密度,将土地资源利用到极致,为玉米高产筑牢了根基。机械化种植的普及,让翻地、播种、收割等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也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现代化农业相关知识,在先进技术与辛勤劳作的双重作用下,这里的秋天定能迎来玉米种植的累累硕果。
在富县城区南端的监军台村,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千万工程”的推进,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小村落焕发出全新活力。曾经被淘汰的旧石槽、旧房梁、旧戏楼,以及高速公路废弃的水渠盖板,在劳动人民的巧思下,纷纷实现华丽变身。旧石槽成了小菜园旁别致的景观小品,旧房梁搭建起温馨的休憩长廊,旧戏楼变身民俗文化新地标,废弃的水渠盖板“再就业”,夯实了村民走向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而那一片片整齐的小菜园,更是村民们精心培育的“绿色宝藏”。这些精心打造的闲置土地,承包给了市民,不仅能给当地创收,还让久在喧嚣都市的市民们有机会带着孩子就近体验农事,种植瓜果蔬菜,使他们感受劳作的辛苦,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此处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让人颇有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当地的“庭院经济”也随着乡村的持续扮靓不断为更多人熟知,花馍、油糕、山野干货如星星之火在零星的家庭作坊里熠熠生辉,它们代表着新农人的探索精神,更承载着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他们还在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将这个小村落打造成更加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的秀美乡村。
在羊泉镇便民服务中心新城村的果园里,白里透粉的苹果花竞相绽放,如云似雪,花香弥漫整个山间。果农们穿梭于花海之中,忙着疏花、撒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深知,每一次的精心照料,都是为优质苹果的产出奠定基础。
在富县高塬玫瑰生态农场,负责人孔建军站在繁花盛开的百亩矮化密植果树前感慨万千,自2008年富县高塬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创业路上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不为人知的汗水与艰辛。无数个日夜的耕耘与坚守,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满树繁花。这些绚烂的果花,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所有付出最生动的注脚,无声诉说着合作社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
近年来,富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苹果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这里产出的苹果色泽诱人、口感清甜,深受市场喜爱。果农们以果园为舞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致富的“金果子”。
从播种希望的玉米田,到焕发新生的美丽乡村,再到繁花似锦的苹果园,富县的每一处角落都涌动着春的活力,闪耀着劳动的光芒。勤劳的富县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在这片沃土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通讯员 吴龙迪)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