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广东肇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全年平均气温在21℃,降雨量充沛。
优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该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1133公顷,植物种类超过2000种,珍稀的野生动物也不少,像苏门羚、豹猫等动物时常出现在保护区内。
早在2018年,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消失36年中华穿山甲,曾经有人认为“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已经是功能性灭绝”。
但是在近几年的监测中发现,鼎湖山的穿山甲经常出现在保护区内,时不时还能拍到它们在土里打滚、穿梭的身影。
就在近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中华穿山甲的身影。
在图中可以看到,一只健壮的穿山甲正在灌木丛中嗅探着,像是在寻找食物。
中华穿山甲的个头不算大,成年体长大约在40到55厘米,体重在3到5千克之间。
浑身覆盖着棕色的坚硬鳞片,这些鳞片由角蛋白构成,虽然和人类的指甲成分一样,但是能够帮它们抵御天敌的攻击。
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就会迅速蜷缩成一团,把最柔软的部位藏起来,坚硬的鳞片让老虎、狮子都束手无策。
而且,穿山甲的鳞片边缘还比较锋利,如果老虎、狮子想强行咬破穿山甲的鳞片,那它们的嘴就会被鳞片划伤。
所以,这些肉食动物在遇到穿山甲团成一团的时候,都不太敢使劲啃咬,顶多就是随便啃两下以维护自己肉食动物的尊严,然后就离开。
中华穿山甲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多个省份,尤其是在台湾、浙江、福建等地。
它们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每天能吃掉数千克白蚁,能够很好的控制白蚁的数量。
在觅食时,它们会翻动土壤,这种行为还能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是生态链里不可或缺的动物。
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盗猎严重,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它们的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导致中华穿山甲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了极度濒危动物。
中华穿山甲的繁殖速度很慢,这也是它们濒危的原因之一。
它们几乎全年都处在繁殖期,但是大多集中在夏天跟秋天。
雌性的孕期也比较长,在101到169天之间,通常每胎只生1~2只幼崽。
幼崽出生时,鳞片比较软,要在一个月后才会变硬,半年内都需要依赖母兽的照顾。
两到三岁才性成熟开始独立生活。
在这样的繁殖节奏下,让穿山甲种群数量的恢复变得困难重重。
好在,国家和人们开始重视穿山甲的保护。
在2020年,穿山甲被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猎、食用和商业交易。
如今,在广东、江西、浙江等多个省份都发现了它们的踪迹,部分地区还出现繁殖种群,这是个好消息。
2024年,多部门联合发文,严格管控穿山甲甲片入药,打击非法交易行为,把年度消耗量控制在1吨左右。
中华穿山甲在地球上生存数千万年,如今却因为人类活动陷入生存危机。
它们默默守护着山林的生态,现在也该轮到我们去守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