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李零《绝笔春秋:王国维与清华》,转自尔雅国学。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当年我在社科院历史所听唐兰先生演讲,他说过一句话,我至今不忘。他说我们是“罗王之学”的传人,“罗王之学”是被“章黄之学”革出教门。今天我们好像已经不太能够理解这一点,其实当年,很多人都以为,“章黄之学”才是古文字学的正宗。我理解,“罗王之学”不是传统小学,不是现代汉语研究的语言文字学,而是以出土材料为研究对象,最初跟金石学有关,后来逐渐独立,成为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学科,与咱们的文、史、哲和考古系都有关系。

现在,中国学古文字的人是“罗王之学”的传人。我把他们分四代,好像电影界讲的第几第几代导演:

第一代(民国以前生人):杨树达(1885—1956年)、郭沫若(1892—1978年)、容庚(1894—1983年)、董作宾(1895—1963年)、于省吾(1896—1984年)、徐中舒(1898—1991年)、唐兰(1901—1979年)、柯昌济(1902—1990年)、商承祚(1902—1991年)。

第二代(1910年代生人):陈梦家(1911—1966年)、胡厚宣(1911—1995年)、张政烺(1912—2005年)、饶宗颐(1917—2018年)、陈公柔(1919—2004年)。

第三代(1920年代生人):朱德熙(1920—1992年)、黄盛璋(1924—2018年)、姚孝遂(1926—1996年)、高明(1926—2018年)、于豪亮(1927—1982年)。

第四代(1930年代生人):李学勤(1933—2019年)、裘锡圭(1935—)。

我读研究生时,这些人,除了三个人不在,差不多都在。40年过去,我列出的这批先生几乎全都走了,只剩裘老师。

上述学者,只有徐中舒是王氏在清华国学院的及门弟子,其他人是自学。即使大家认为跟罗、王关系最密切的所谓“四大弟子”,唐兰、容庚、商承祚、柯昌济,他们也不是及门弟子,大部分人跟罗、王没有师生关系,并不像现在,“门户”分得那么清。现在,“罗王之学”的传人分散在各单位。很多大学都有古文字团队,除考古所、历史所、北大、吉大、川大、中大,后来有清华、复旦、武大、安大,像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就是很重要的团队。

这里,我想指出的一点,“罗王之学”的传人,并不是只有识字一派,并不是只有“识字能手”才叫古文字学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金石学家,收藏和研究金石,金石学的色彩比较浓,如于省吾、容庚、唐兰、商承祚、柯昌济;有些人是历史学家或文史学家,如杨树达、郭沫若、徐中舒、张政烺、饶宗颐、李学勤;有些人是考古学家,如董作宾、胡厚宣、陈公柔、高明、于豪亮。董作宾和胡厚宣,一般都说他们是甲骨学家,其实原来都是做田野考古的。陈梦家,虽然不做田野考古,但他在考古所研究古文字,毕竟不一样。考古所挂十老像,他是其中之一。还有人是语言学家,如朱德熙、姚孝遂、黄盛璋、裘锡圭,朱德熙是著名语言学家,裘锡圭是胡厚宣的弟子,本来学历史,但他说,他受朱德熙和张政烺影响最大。黄盛璋,本来在语言所,后来到地理所。可见,并不是只有一种古文字学家。

同样,我想说的是,王国维并不仅仅是一个“古文字学家”,大家不要仅仅把王国维当作一个“古文字学家”。我们要知道,古文字是“小道”,“小道可观,致远恐泥”。学者纳古文字学于考古学、历史学,才有大出息。考古学需要想象力,古文字学也需要。中国的古文字学家,有三位最有才气,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他们都是诗人,都搞过文学,博学多闻,有大局观和想象力,成就在同辈之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