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稻田边架起三脚架,辣椒堆旁支起补光灯。镜头前,一个皮肤黝黑的男人操着浓重的宁乡口音,一边翻炒着铁锅里的腊肉,一边对着手机吆喝:“老铁们,这腊肉是张婶家熏了半年的‘乡愁’,拍三斤送辣椒酱!”不到十分钟,弹幕刷屏,订单爆单。他是罗建华,抖音35万粉丝口中的“建伢子”,也是乡亲们眼里的“救命稻草”——从餐饮破产的“负翁”到年销千万的助农先锋,他用一口乡音、一部手机,在田间地头上演了一场“土味逆袭”。



“建伢子”在乡里找拍摄素材。

从吃百家饭到流量网红

“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乡亲们的一碗碗饭,让我活了下来。现在,该轮到我回报他们了。”镜头前的罗建华总是笑着,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阳光开朗的伢子,小时候是“喝苦胆水长大的”。

罗建华出生在宁乡龙田镇。父亲好赌,母亲患病,10岁前他都寄居外婆家,靠着邻居的接济长大。初中时,他独自生活,馊掉的饭菜照吃不误,步行40分钟上学,连学费都靠班主任垫付。生活的重压下,他15岁便辍学打工,修路、洗车、开餐馆……每一步都踩在泥泞里,却硬是攒钱盖了房、买了车,以为“苦日子到头了”。

2019年,命运的玩笑接踵而至。母亲确诊癌症,他经营的“花猪印象”餐馆因经营不善亏损120万元。绝望中,他爬上32层高楼,却在最后一刻想起自己的女儿:“我不能让她成为第二个‘吃百家饭’的人。”

2020年,罗建华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啤酒鸭的视频,收获了252万的播放量,这让他有了潜心研究拍摄和剪辑短视频的动力。“那一条视频就涨了3.5万的粉丝,第二天我跟我老婆乘胜追击,又拍了一个白辣椒煮鱼,又涨了1万多的粉丝。”

这一次,他抓住新媒体的风口,决定再次转型。罗建华介绍,其实他最初的视频,就是讲好宁乡话 、炒好宁乡菜为主。他的一口宁乡话或者是塑料宁乡话,是视频的核心。慢慢地,他觉得视频可以去拍摄更多的东西,像宁乡每个乡镇的风土人情和美景美食。

罗建华拍摄出来的短视频,画面看起来原生态,运镜和剪辑不多修饰,随性乡音、憨厚的笑容配上宁乡的山水田园、农村美食,让人有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几年下来,因其接地气的视频,让“宁乡建伢子”在抖音平台收获了35万的粉丝。

乡村振兴的“云上推手”

罗建华的直播间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晒得发亮的辣椒、冒着热气的红薯粉,和农户皲裂的双手。他说:“卖货是手段,助人才是目的。”



“云上沩山”小镇青年山野音乐会,“建伢子”作为“宁飨好物推荐官”,在现场开启直播,免费为乡亲们卖货。

2025年4月12日,“云上沩山”小镇青年山野音乐会在宁乡沩山乡同庆村拉开帷幕。自2024年起,宁乡市委网信办联合属地及宁乡新媒体协会,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小镇青年音乐会网络宣传活动,“山水坝塘”“道林秋韵”“约个‘橘’吧”等音乐会成功将宣传阵地拓展至绝美自然场景,吸引众多网红,引爆惊人流量,实现线上线下双丰收,带活周边农文旅。

此次“云上沩山”小镇青年山野音乐会作为2025年宁乡小镇青年音乐会的第一站,承载着延续农文旅网络传播新版图的使命。宁乡市委网信办邀请罗建华作为“宁飨好物推荐官”,在现场开启了直播,免费为乡亲们卖货。通过“新媒体+文旅+农产品”模式,将沩山毛尖、宁乡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沩山的茶乡风情、禅茶文化与自然风光推向云端。



音乐会上收购的农户家中的鸡蛋,“建伢子”拖回城里卖,不到半小时销售一空。

“我们和沩山乡政府一起免费帮助农户销售鸡蛋,共收集了9000多个土鸡蛋,现场卖出7000多个,剩下不到2000个运回宁乡市区,直播不到半个小时,就全部卖完了,基本是市区的网友自提,量大一点的我们就送货上门。”罗建华说,只要能真正帮助到乡亲们,他就算是贴钱也很开心。

2022年夏天,宁乡黄材镇沩滨村一位村民种植的40亩黄桃滞销,一个星期卖不出去果子就得烂在地里,果农以泪洗面。罗建华带着团队驻扎果园,记录果农凌晨采摘、精心分装的点滴。"老铁们看这黄桃,凌晨4点摘的,还带着露水!"直播间观众破百万,滞销黄桃3天售罄。类似的奇迹不断上演:辣椒、萝卜、坛子菜、香干子、霉豆腐、红薯粉……900多条视频,每条都带着泥土味,却让宁乡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村民脸上有了欢颜。

70多个孩子的“建叔叔”

罗建华的微信里,70多个孩子的笑脸和聊天记录比带货数据更珍贵。



“建伢子”和他帮助的学子在交流。

“只要你努力读书,我就供你到大学毕业!”这是罗建华对困难学子鑫鑫的承诺。4年多来,他发起“积善之家”爱心团队,在全国网友和众多湖南籍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经资助了70多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他们送去学费、粮油和书包。他说:“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他们像我小时候一样拼命,我不能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受助孩子给他发信息:“建叔叔,我考了全班第一!”“建叔叔,我考上了中南大学!”他举着手机和大家分享喜悦,比自家闺女得奖还高兴。



收到受助学子反馈的信息和祝福,是“建伢子”最高兴的事。

作为一名自媒体人,罗建华把网红流量凝聚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他的抖音里,900多条视频的镜头对准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记录着一个个爱心故事,流淌着鲜活的热气。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会不断地去挖掘父老乡亲的故事,不断回馈家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我做不动的那一天。我相信我资助的那些孩子们也会帮我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罗建华说,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意义。

如今,从敬老院的爹爹娭毑,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宁乡的乡亲几乎都知道“建伢子”。粉丝们喜欢的“建伢子”,却也是人间清醒“建伢子”,他说自己“没有飘”,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真诚质朴、热血难凉的他,忙着找景拍视频、选品做直播,忙着帮农民伯伯卖特产、带着粉丝做公益。

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家子弟,正用数字化时代的叙事方式重构乡村价值:通过短视频重构城乡认知纽带,借助直播电商打通产销链路,运用流量效应激活公益力量。当无数年轻人涌向城市时,他逆向而行,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将流量转化为新农资,让直播间成为新农田。

如今的“建伢子”依然穿梭在宁乡的阡陌间,手机镜头对准的不只是辣椒黄桃,还有留守儿童的奖状、孤寡老人的笑脸。他说:“流量会过时,但人心里的热乎劲儿不会。”当5G信号爬过沩山的茶田,直播间里的“老铁”下单的不只是土特产,更是一份对乡土的情义。从“吃百家饭”到“供百家娃”,“建伢子”用数字化时代的“新锄头”,耕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云上之路——这里没有滤镜美颜,只有热腾腾的生活;这里不卖焦虑人设,只种希望与善意。或许,这就是新时代“耕读传家”最生动的注脚:流量向下扎根,善意向上生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