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各媒体报道,以色列军方24日承认误袭联合国设施致1名工作人员死亡,但此前坚称“未发动袭击”的声明被戳穿。同日,以军对加沙多地发动袭击,造成至少55人死亡,包括妇女儿童。冲突升级背后,美以领导人通话被曝“立场一致”,却刻意回避停火协议。更讽刺的是,联合国数据显示,自冲突以来已有280名工作人员丧生,而以军总参谋长竟威胁“更激烈袭击”。这场看似“反恐”的军事行动,正演变成对平民的系统性收割。
我不禁要问:谁才是加沙悲剧的真正推手?
1. 以色列的“误袭”逻辑:精准打击还是无差别屠杀?
以军称误袭是因“怀疑建筑内有敌军”,但联合国设施坐标早已共享。这种“先开火后调查”的模式,与3月19日袭击后矢口否认的态度形成荒诞对比。更值得玩味的是,加沙卫生部门统计显示,死者中近40%是儿童和妇女,而以军却归咎于哈马斯“利用平民作掩护”。但若反恐必须以整座城市为代价,这种逻辑与恐怖主义何异?
2. 美国的“中立”面具:通话记录暴露双标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通话后,高调宣传“贸易和伊朗议题一致”,却对停火协议只字不提。阿克西奥斯新闻网揭露,美方试图推动人质协议,但以方“不想结束战争”。这种默契印证了美国对以军行动的默许——一边提供武器,一边假装调停。难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怒斥:“这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蔑视!”
3. 被忽视的“停火陷阱”:7年和平换永久占领?
埃及和卡塔尔提出的停火方案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但以军只需“撤出加沙”。表面看是妥协,实则是让巴勒斯坦永久放弃自卫权。哈马斯拒绝的背后,是以色列过去多次撕毁协议的前科。更讽刺的是,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24日威胁升级袭击,恰好证明其根本无意和平。
4. 联合国之死:280条人命换不来一句道歉
联合国工作人员死亡后,以军拖了一个月才承认“失误”,而古特雷斯的谴责声明被淹没在加沙每日百人死亡的新闻中。当国际组织成为袭击目标,所谓“人道主义红线”已成笑话。这280名遇难者中,有多少是像24日那样,死于“未确认建筑属性”的草率炮击?
加沙的悲剧从来不是“双方责任”能概括的。以军的炮弹、美国的纵容、国际社会的无力,共同构成这场屠杀的绞肉机。而当联合国工作人员的血染红加沙时,我们终于看清:弱者的生命,不过是强权政治的计价单位。
话题:#以军误杀联合国人员引爆全球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