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仲淹的"荒唐"救灾:当骂名成为治世良方

北宋皇祐二年的杭州城,树皮草根皆被食尽,饿死者横陈于路。此时的范仲淹,却做出了令同僚瞠目结舌的三件事情:

1. 纵米价飞涨:引粮入杭的妙棋

当各州府严令“米价不得超过120文/斗”时,范仲淹竟亲笔书写告示,将杭州米价“官宣”为180文。御史台立刻弹劾他“助纣为虐”,民间亦骂声载道:“范公素以清廉著称,今却与奸商沆瀣一气!”某书生甚至在州府门前张贴《责范公书》,痛斥范仲淹是“视民命如草芥”。

但范仲淹深知:低价虽能暂安民心,却会断了粮商运粮的念头。

果然,当周边郡县因限价导致粮车不至时,杭州却因“高价利厚”引来江浙、福建等地粮商昼夜兼程,短短半月,粮仓便堆如小山。待粮食充足,他又暗中引导商民竞价,米价竟回落至100文以下,比限价时更低。

2. 大兴土木:以劳代赈的创举

饥荒当前,范仲淹非但不缩减开支,反而下令重修官衙、粮仓,每日征募千余灾民劳作,“日给米一升,钱二十文”。属官力谏:“灾年兴役,恐遭天谴!”监司亦上奏朝廷,指其“耗费公帑,不恤民力"了”。更有乡绅联名抵制,称“死者相枕于路,官府却雕梁画栋”。

但范仲淹早有盘算:这些工程本就是迟早要修的“刚需”,此时开工,既能让灾民通过劳动换得口粮,又能避免直接赈济滋生懒惰。他甚至亲自到施工现场巡视,对老人孩童格外关照:“弱者可担轻役,妇幼能做杂工,勿使一人饿毙。”数万灾民因此得以存活,待灾年过后,这批“基建劳工”竟成为杭州城重建的骨干力量。

3. 龙舟竞渡:激活经济的奇招

从春到夏,杭州西湖上龙舟赛事不断,范仲淹每日携僚属登楼观赛,“自晨至暮,弦歌不绝”。保守派大臣痛心疾首:“人相食,而君犹宴乐,何以为民父母?”民间亦有童谣传唱:“范知州,赛龙舟,百姓饿成鬼,官府醉方休。”

但人们很快发现,赛事吸引了周边州县十余万人涌入杭州。湖畔茶肆、酒肆、客栈生意爆火,小商小贩日进斗金。范仲淹暗中鼓励商户“薄利多销”,并设立临时市场管理机构,防止哄抬物价。数据记载,灾年中杭州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三倍,商税竟比往年多出四万贯——这些真金白银,最终都化作赈济灾民的物资。

当秋收来临时,杭州“户无饥民,市无荒货”,而周边郡县仍在靠朝廷调粮赈灾。朝廷遣使考察后惊叹:“向之谤者,今皆服其神略。”范仲淹却在《奏乞罢杭州任》中写道:“善治生者,不患财之不足,而患其不通;不患事之不立,而患其无术。”


张启发院士会见袁隆平院士

二、张启发的转基因突围:在误解中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千年之后,相似的故事在农业科技领域上演。2013年,当张启发院士在华中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观察转基因水稻长势时,网络上对他的攻击已铺天盖地。

1. 被曲解的呼吁:自主品牌的呐喊

那年5月,他联合61名科学家发出《建议信》,核心观点仅有一条:加快国产的转基因水稻落地,构建中国种业护城河。

但某些自媒体营销号却将其歪曲为"替孟山都打开中国市场",甚至编造“张启发拿了外资企业几亿好处”的谣言。某"大V"在文章中称:“转基因是美国人的生物武器,张启发之流是卖国贼!”不明真相的老大爷们聚集在街头,举着“拒绝转基因”的标语,要求“严惩张启发”。

面对铺天盖地的骂名,张启发在实验室接受采访时字字铿锵:“我们研发的'华恢1号',从基因到载体全部自主设计,田间试验历经20多年严格检测。如果连自己的技术都不敢用,谈何突破国际垄断?”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201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6338万吨,85%依赖进口;玉米种业市场,外资品种已占15%份额。

2. 十年坚守:把种子攥在自己手里

在舆论风暴中,张启发团队始终埋头科研。他们改良的抗虫水稻,可减少80%农药使用量,产量提升10%-15%。面对"转基因不安全"的质疑,他主动公布实验数据:“我们用转基因大米喂养实验动物200多代,未发现任何毒性和致畸性。”

更关键的是,他力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动自主技术产业化,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安全评价体系。“就像汽车有安全带,转基因技术也需要'安全锁'。”他在《科学》杂志发文指出,“拒绝技术创新,才是最大的粮食安全隐患。”

3. 时间的答案:从争议到共识

2021年,国家文件首次提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修订稿,进一步规范流程。此时人们才发现,张启发团队的科学研究,早已为政策落地奠定了技术基础。

当某跨国种业公司试图以专利壁垒限制中国种业时,正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品种,让国内种企得以突围。数据显示,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已从2002年的15%提升至98%以上——这背后,是像张启发这样的科学家在争议中坚守的成果。

三、逆行者的共同基因: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范仲淹与张启发,一个在封建王朝玩转经济规律,一个在科技浪潮中捍卫国家种业主权,他们的举动有着惊人的相似逻辑:

1. 穿透表象的本质认知

范仲淹看透“堵粮价者粮绝,禁商利者商散”的市场规律,用“价格杠杆”调动资源;张启发深知“农业竞争本质是科技竞争”,用“技术突围”破解“种源之困”。正如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言:“务实而不务名,施缓而不施急”,真正的大智慧,从来不是迎合民粹,而是直击本质。

2. 甘受误解的担当精神

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时,他早已做好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准备;当张启发面对网络暴力仍坚持“让科学回归科学”时,他心中装的是“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的宏愿。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源自对家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

3. 系统思维的长远布局

范仲淹的救灾不是“头痛医头”,而是通过“粮食-就业-消费”的闭环激活经济;张启发的呼吁不是“单兵突进”,而是构建“研发-安全-产业”的完整链条。他们都懂得,真正的变革需要通盘考量,就像西湖的龙舟赛看似“玩乐”,实则是激活全域经济的“穴位”。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曾被唾沫淹没的人,往往是最早看到曙光的人。范仲淹的墓碑上刻着“褒贤之碑”,张启发的实验室里挂着“愿天下人皆有饱饭吃”的条幅——不同的时代,同样的赤子之心。正如种子在破土前总要经历黑暗,真正的远见,从来不怕等待时光的检验。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2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