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浓厚文化氛围如春风般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这充满书香气息的日子里,南京东路街道图书馆精心打造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南东大师面对面——《汉光瓷的由来》”。这场活动宛如一座桥梁,巧妙连接起阅读的深邃与瓷器的灵韵,在繁华都市的街巷深处,奏响了一曲文明传承的动人乐章。
活动尚未启幕,现场早已热闹非凡。受邀的社区读者、陶瓷爱好者以及辖区居民们怀着满心的期待,早早来到现场,渴望与陶瓷大师来一场近距离的心灵对话。主办方贴心地为每一位参与者准备了精美的笔记本套装,这不仅是一份实用的礼物,更是对大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的诚挚感谢。
4月23日下午2点,活动准时开场。主持人以热情洋溢的话语,隆重介绍了此次演讲嘉宾——汉光瓷创始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教授。在简短的介绍后,李遊宇先生迈着自信的步伐登台,一场“听得懂的文化课”就此拉开帷幕。
李遊宇先生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开启了这场文化之旅。他回忆起30年前,在上海弄堂里搭起第一个实验窑时的情景,一句“当时邻居们都以为我在烧煤球炉”,引得现场笑声连连,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随后,他展示了一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照片:一张是1994年手工记录釉料配方的泛黄笔记本,纸张虽已泛黄,却承载着汉光瓷初创时的艰辛与执着;另一张则是2024年汉光瓷数字化材料库的实时数据大屏,科技的光芒闪耀着汉光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通过这组照片,李遊宇先生如数家珍般介绍了汉光瓷从1994年创立实验室以来的辉煌发展历程,从突破1380℃高温烧制的技术瓶颈,到研发无铅釉料配方的环保理念,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智慧。同时,他还分享了汉光瓷在开创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融合方面的心路历程,在上海梅龙镇广场、外滩浦发银行等地方,汉光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城市文化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汉光瓷多次作为国礼定制赠送给各国各界的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讲述汉光瓷发展重大经历时,李遊宇先生特意聚焦与上海紧密相关的片段。他提到2008年奥运会汉光瓷限量飞天斗笠碗收藏展、2017年第二届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暨优秀作品展、2019年中日文化展——日本笠间烧陶艺作品展等重大活动均在上海举办。他感慨地说:“上海是汉光瓷的起点,但绝不会是终点。”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上海的深厚情感,更彰显了汉光瓷不断进取、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时光在精彩的讲述中悄然流逝,随着李遊宇先生那句“谢谢大家的聆听”,此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然而,现场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座,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瓷”世界的热爱与向往,仿佛还沉浸在那充满魅力的文化氛围中。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简单的文化交流。它深刻地传递了一个重要理念: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被束之高阁,而在于能够融入大众生活,在街角书房、邻里笑谈中找到共鸣,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传承与创新。汉光瓷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真正的传统从不是标本式的保存,而是在一代代人的使用、讲述与创新中永续流传。就像图书馆里那些被无数次翻阅的旧书,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作者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是对知识的传承;瓷器也会在目光与掌纹的摩挲间,完成对文明的温暖传递。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南东大师面对面”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文明的火种在每一个人心中燃烧,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