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访视】
男性,54岁,“突发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天”入院。
现病史:家属诉患者于入院的1天诉头痛,左眼视物不清,行走不稳,无恶心,呕吐,无听力障碍,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滩,无大小便失禁,今晨家属发现患者发热,体温最高达40摄氏度,精神差,患者诉头痛,双眼视力丧失,急诊收入院。
术前检验:促甲状腺素↓ 总T4↓ 游离T4↓
术前诊断:1、垂体肿瘤卒中 ?2、陈旧性脑梗死 3、发热原因待查(中枢性高热)4、高血压(2级 极高危)5、双侧视神经、动眼神经受压
【术中情况】
患者15:00入室,17:40氢化可的松100mg VD,20:15入手术室;入室心率115次/分,血压146/72mmHg,SpO2 99%,桡动脉穿刺置管;咪达唑仑 2mg,舒芬太尼20ug,依托咪酯14mg,罗库溴铵50mg诱导插管。
血压最低至47/30mmHg,心率109次/分;间断推注甲氧明、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后患者血压逐渐升至109/60mmHg。
【什么是“垂体瘤卒中”?】
垂体瘤卒中包括急性垂体瘤出血或梗死,即临床型垂体瘤卒中,也包括无明显症状的垂体瘤患者在MRI上表现出垂体瘤出血、囊变和液平面形成,或术后病理发现的瘤灶内微小出血,即亚临床型垂体瘤卒中。
垂体瘤卒中是一类相对少见疾病,垂体瘤患者发生卒中的比例在2%~12%之间,绝大部分为出血性卒中,大多数患者的年龄在37~58岁之间,大于10 mm的肿瘤有较高的卒中风险。
一旦确诊垂体瘤卒中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低钠血症或意识障碍等垂体危象症状,立即氢化可的松100 mg,随后24 h内每6~8 h静脉给予50~100 mg,无法静脉给药可选择肌注。
第1个24 h后,氢化可的松可减量为50 mg/6 h vd或im;已发生休克患者积极纠正休克,糖皮质激素经1~3 d的减量过程后可改为口服氢化可的松20~40 mg/次,每日3~4次。急性期后,氢化可的松剂量应减至每天20~30 mg的标准维持剂量,分三次口服。
对于甲状腺激素降低者,考虑在糖皮质激素充分替代治疗病情平稳后开始补充甲状腺激素,过早治疗会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危象。
当患者存在低钠血症,尤其是血钠小于125 mmol/L,并出现意识模糊时,要注意血钠纠正速度。
泌乳素瘤特别是侵袭性泌乳素瘤患者泌乳素大于200 ng/mL,且没有急性或严重的视力下降等症状,可以选择溴隐亭或者卡麦角林作为一线治疗;急性垂体瘤卒中发作缓解后2~3个月应重新评估垂体功能。
【手术方式】
经鼻蝶入路手术
包括内镜下和显微镜下经鼻入路手术,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内镜下经鼻入路具有良好的视野和可操作性,利于保护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
开颅手术
适用于偏侧生长,主体位于蝶骨平台上方的鞍区肿瘤,或合并较大的颅内血肿,肿瘤巨大,卒中后造成脑积水、下丘脑受压症状时,可先行脑室外引流手术,再进一步切除肿瘤。
开颅手术更利于利用视神经、颈内动脉、动眼神经等结构形成的解剖间隙,以及侧裂池、终板池等解剖间隙处理位于鞍上、鞍旁的复杂病灶;但对于视交叉、三脑室底腹侧和鞍内的显露,不如经鼻入路。
【垂体瘤卒中患者的麻醉管理?】
与外科团队的沟通也至关重要,明确手术入路、预计时长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术中大出血、脑脊液漏等)。
麻醉诱导原则:平稳,避免颅内压剧烈波动,维持脑灌注压,同时为插管创造良好条件,合并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推荐采用"快速序贯诱导",降低误吸风险。
【垂体危象的危险因素】
术前垂体功能状态:
卒中前已存在的垂体功能减退(尤其是ACTH缺乏)是主要危险因素,约60-80%的垂体瘤卒中患者术前已存在至少一种垂体激素缺乏。
肿瘤类型与卒中范围:
功能性腺瘤(如ACTH瘤、GH瘤)较无功能腺瘤更易引发严重内分泌紊乱,出血范围广泛(累及垂体柄或下丘脑)患者风险显著增加;肿瘤体积>2cm者发生全垂体功能减退的比例达70%。
手术因素:
手术范围涉及垂体柄或下丘脑区域的操作
长时间手术(>4小时)增加应激反应和危象风险
术中大出血或低血压事件
药物影响:
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可能进一步抑制下丘脑-垂体轴,苯二氮䓬类药物对HPA轴的抑制作用。
血流动力学波动:麻醉诱导期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持续5分钟以上),控制性降压过度(MAP<65mmHg);容量不足或失血未及时纠正。
应激管理不足,麻醉深度不足,术中镇痛不足均可诱发!
【垂体危象的紧急处理】
代谢纠正:
严重低钠血症:3% NaCl 100ml/h(目标血钠升高<10mmol/24h)
高钾血症:葡萄糖酸钙+胰岛素+葡萄糖
维持血糖8-10mmol/L(避免波动过大)
体温管理:
加温毯主动复温
静脉液体加温至37℃
避免快速复温导致血管扩张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