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布拉格曾经向德三投降过,而在布拉格投降以后,其原本引以为傲的军事工业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德三军队接管并为其生产包括机枪在内的大量武器,真正实践了“打不过就加入”这句话,那么当时布拉格的军事工业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究竟向德三军队提供了哪些机枪呢?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布拉格向德三提供的机枪,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同时也是我们很熟悉的ZB-26。
坦率的说,虽然很多历史照片确实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三军队确实使用过外形类似ZB-26的机枪,不过准确的说,那些德三军队手中通常被认作是ZB-26的机枪其实应当是ZB-26的后续型号-ZB-30。
和ZB-26类似,ZB-30在自战场上也表现出来了可靠、故障少、不怕泥水和污垢等优秀品质,这种武器在德三军队的当中被称作MG-30(t)。
不过还是要承认,ZB-30/MG-30(t)并非完美无缺,由于这种武器采用了弹匣供弹方式,所以它和德三军队制式的MG-34和MG-42比起来无论是射速还是持续作战能力都要逊色不少。
而在布拉格贡献给德三军队的机枪当中,有一种经常被误认做MG-08的机枪,这种机枪就是布拉格的VZ-24。
虽然VZ-24很像上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物,但具体的说,这种武器出现的时间要比上一次世界大战稍微晚一点,因为它布拉格军事工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产品,在技术水平上确实属于上一次世界大战水平,但武器本身的年纪却要稍微年轻一点。
总的来说,VZ-24机枪本身继承了布拉格军工产品品质优良的传统但并非完美无缺,具体的说,VZ-24机枪突出的缺点就是它从采用的水冷方式,虽然对机枪来说采用水冷方式确实有冷却可靠的优点,但这种冷却当同时也给武器带来了体重超标和笨重的问题,而具体到VZ-24机枪上面,这种武器的重量要超过40公斤,这使得这种武器的机动性很差和难以携带,由于这个原因,VZ-24机枪在德三军队当中装备的数量很少,有限的装备主要集中在诺曼底或者其他防线的固定阵地上面。
由于认识到水冷机枪存在的不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布拉格军事工业就开始研发一种用空气做冷却介质、可以代替VZ-24机枪的重机枪,而这种重机枪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VZ-37。
勿需多言,我们从VZ-37这个编号上就大致能够猜测出这种武器的研发年代。
和ZB-30在德三军队当中拥有自己的编号(MG-30(t))类似,VZ-37在德三军队当中也有自己的编号,它通常被德三军队称作MG-37(t)。
由于采用了空气冷却,所以VZ-37的重量和VZ-24机枪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还不到20公斤(19公斤)。
由于重量很轻,所以尽管VZ-37/MG-37(t)的射速很一般(500发左右/分钟),远远低于德三军队自己的MG-34和MG-42,但于重量很轻,所以VZ-37/MG-37(t)还是深受德三前线部队欢迎并装备了12000挺左右。
德三军队使用的VZ-37/MG-37(t)很大一部分装备了德三在东线的部队,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在反映德三东线部队的老照片当中看到这种武器。
虽然很多资料都习惯性的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三军队地面部队没有装备过大口径机枪,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布拉格的军事工业(具体的说是斯柯达工厂)
曾经向德三军队贡献了一款性能非常出色的大口径机枪-ZB-60。
好吧,希望大家看到ZB-60这个型号的时候,千万别误认为这种坦克的口径是60毫米,因为60毫米口的武器已经不是枪而是炮了。
实际上ZB-60使用的弹药是15×104毫米,和苏联德什卡机枪使用的弹药尺寸相差无几。
ZB-60机枪的研发工作始于战争爆发之前的1938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战争爆发的时候,这种武器刚刚勉强投入生产,仅仅生产了几十挺放在斯柯达工厂里还没有来得及装备布拉格军队。
在布拉格被德三军队占领以后,徳三军队很快发现了这种武器恰好能够弥补他们缺乏大口径机枪的不足,所以斯柯达工厂很快很快就开始为德三军队生产这种武器。
虽然ZB-60能够弥补德三地面部队缺乏大口径机枪的缺点,但是由于这个原因,这种武器在斯柯达工厂为德三军队生产的时候产量也并不算很高,到1941年,总的产量仅有约100挺,没有对战争的走向产生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