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8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四川被纳入其中,其他入选的还有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深圳市、宁波市。
  地处西南的四川,为何能与北上广深以及沿海城市一同入选?4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展示”了四川的“知”产。

六组数据看四川知识产权创造新突破

  发布会上,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凯用六组数据介绍了2024年四川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情况。
  高价值发明专利6.65万件、同比增长17.13%,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69.51%。
  商标注册19.27万件、同比增长18.1%,有效商标注册量累计178.03万件。
  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累计299个,保持全国第一,新增作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5件、累计597件。
  新增作品著作权登记35.05万件、同比增长18.25%,完成版权贸易合同登记657件。
  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46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73个,认定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33个。
  新增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28家、累计105家,新建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8个、累计46个。

三个维度看四川知识产权保护新成效

  知识产权提质增效,离不开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
  在行政保护方面,2024年,四川办结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284件,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397件。新增431家企业获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开展“川渝地标”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立案查处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件49件。办理侵权盗版案168件。
  在司法保护方面,去年,法院系统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15万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93.34%。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逮捕案件227件511人,批准和决定逮捕159件293人,提起公诉180件539人。公安机关立案1066起,移送起诉702起3553人。
  在协同保护方面,四川目前已获批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成都分中心,在海外设立2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四川分中心工作站。全省133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158件。

围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

  如何让“知产”变为“资产”?去年,四川围绕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速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效能提升。
  据了解,四川全面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累计盘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6.43万件,其中3.86万件纳入专利转化资源库;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498家企业进入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推进专利产品备案,新增备案1777件,新增备案产品年销售额达到2180亿元。
  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四川围绕12个省级重点产业链建立知识产权协同服务机制,发挥知识产权在创新链中的权益纽带、信息链接功能,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低空经济产业领域,支持中航无人机公司组建‘无人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联动编制团体标准7项、国家标准1项,建立无人机专利池,收储核心专利技术23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运用100余项、收入1.1亿元。”陈凯说。

知识产权质押创造了3个全国“首单”

  引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沃土”。知识产权金融的日渐兴起,也正在改变传统融资模式。
  据介绍,在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方面,四川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制度,建成“四川省知识产权质物处置平台”。
  此外,四川还鼓励商业银行加大知识产权融资产品开发力度,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139.97亿元、同比增长45.63%,普惠性贷款惠及企业1309家。
  知识产权证券化也在四川落地生花。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寰介绍了积极打造支持各类企业平等发展产业生态的经验做法。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制定实施了“知识产权专项政策12条”,近两年兑现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此外,在知识产权质押领域,成都高新区还创造了3个全国“首单”:全国首单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CB)、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关税保函。截至2025年3月,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额已超过8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入选了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十大典型案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