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讽刺的莫过于,相似的遭遇却造就完全不同的结局。薛晓舟丁达尔这对难兄难弟,明明都在青春年少时经历了父亲出轨邱丽苏的狗血剧情,可一个把父亲恨进了骨子里,另一个却像没事人似的。这其中的差别,还真不是简单一句"性格不同"就能解释的。要我说啊,关键得看两位母亲在这场家庭变故中,到底给孩子示范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薛晓舟的母亲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一辈子围着丈夫转。她把邱丽苏当闺蜜,什么心里话都跟人家说,结果人家转手就把她老公给勾搭走了。这打击搁谁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她整天以泪洗面,心里恨得要死,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接受前夫的接济。最要命的是,她非得逼着儿子去讨好那个负心汉,孩子不乐意就动手打。你们说,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不是明摆着给孩子心里种仇恨的种子吗?



反观丁达尔的母亲胡曼黎,那可真叫一个飒。同样是遭遇背叛,人家既没要死要活,也没在孩子面前说前夫半句不是。离婚后事业遇到瓶颈,她二话不说就拉着薛晓舟创业去了。在儿子面前永远是一副"天塌下来有妈顶着"的架势,该赚钱赚钱,该生活生活,完全不给负面情绪发酵的空间。这样的母亲带出来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整天沉浸在仇恨里。



再说说两位父亲的表现。薛闰年那是真把儿子当心头肉,公司是为儿子开的,出差总惦记着给儿子带礼物,就连出车祸快不行了,最后想见的还是儿子。可越是这样,薛晓舟就越想不通:爸爸明明这么爱我,为什么要做伤害这个家的事?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比单纯的恨更折磨人。



丁致远就不同了,这位教授父亲平时就跟儿子没什么交流,家里大事小事都是胡曼黎在操心。在丁达尔眼里,父亲就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他的出轨就像听说隔壁老王离婚了一样,激不起太大波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刻骨铭心的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一点没错。薛家全靠薛闰年一个人养活,这婚一离,母子俩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经济上的窘迫放大了情感上的创伤。而胡曼黎就聪明多了,早早就把经济大权握在手里,离婚后照样让儿子过体面生活。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时,人自然更容易保持理性。



最耐人寻味的是,当薛晓舟给丁达尔当家庭教师时,这两个遭遇相似的年轻人居然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救赎。薛晓舟看着丁达尔活得那么通透,突然意识到原来面对背叛还可以有另一种态度。而丁达尔也从薛晓舟身上得到警示,更加珍惜母亲给自己营造的健康成长环境。



说到底啊,父母离婚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胡曼黎用行动告诉所有单亲妈妈:与其教孩子恨那个辜负你的人,不如教他们如何活得精彩。毕竟,最好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你过得比对方想象中更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