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这个词语,近些年可谓是如雷贯耳。大家都知道,美国仗着自己的科技霸权,对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实现了“卡脖子”霸凌行为,让不少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不过在中国企业的不断的努力下,我国逐渐突破重围,打造我们的芯片、AI等高新技术产业。不过在西方“卡脖子”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压力。不过,在近段时间的中美贸易战中,我国的强有力的反制,让美国感受到了卡脖子的难受。
据悉,随着美国对我国的关税的加征,我国对出口美国的稀有金属“镓”发布禁令,并且对出口部分国家稀有金属“镓”也进行严格管控,禁止非法将稀有金属“镓”流入美国市场,造成美国本土稀有金属“镓”出现短缺。那么,稀有金属“镓”的禁令到底有多严重?
禁止稀有金属“镓”出口美国,导致F35雷达眼瞎
美国空军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F-35,凭借其卓越的隐身性能和强大的战斗力,被誉为美国国防战略的基石。而构成其核心优势的,是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AN/APG-81有源电子扫描阵列雷达。
AN/APG-81雷达如同F-35跳动的心脏,赋予其精确跟踪多个目标的能力,确保飞行员在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项技术奇迹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美国空中优势的关键,竟然依赖于一种鲜为人知的稀有金属——镓。
AN/APG-81雷达堪称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它能够在远距离跟踪小型目标,干扰敌方系统,甚至支持网络行动。该雷达的高频性能仰赖于砷化镓,一种能够在雷达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中实现快速、可靠信号传输的化合物半导体。而制造砷化镓的关键原料,正是镓。
如果缺乏镓,雷达的效能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F-35战斗机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探测能力,直接影响其作战优势。
2025年4月,控制着全球98%精炼镓供应的中国收紧了对美国的出口限制,这无疑给F-35以及其他关键军事系统的生产和维护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举措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表现,同时亦暴露了美国军事力量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并不仅仅局限于F-35,更蔓延至电子战系统和通信设备,凸显了几十年来美国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战略失误。
此番镓出口限制事件,充分揭示了美国国防工业对特定关键材料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美国将生产转移至海外,追求成本效益,却忽视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如今,中国掌握着镓这种关键资源的主导权,无疑加剧了美国的战略担忧。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其供应链战略,积极寻求多元化的镓供应渠道,鼓励国内镓的生产和回收利用,并加大对替代材料的研发投入。不过,现在美国想搞稀有金属“镓”的提炼是极不现实的,因为技术都掌握在中国这边。
稀有金属“镓”的提炼到底有多复杂?
镓是一种柔软的银色金属,通常是铝和锌加工的副产品,相对于它的默默无闻,它在军事技术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实际上,中国在镓生产方面的主导地位令人震惊。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到2023年,中国占全球精炼镓的98%,这一地位多年来一直保持。该国的控制权源于其巨大的铝土矿储量和先进的精炼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那么,中国是如何提炼金属“镓”?
第一、原材料,镓极少单独成矿,主要从铝土矿、锌矿、铜矿等冶炼过程的副产物中提取,通过预处理的方式,将矿石经过特殊处理后使得“镓”溶于液体中。
第二、通过多种方式提取“镓”,比如通过溶剂萃取法、气相传输法、电解法和乳状液膜萃取法等方式实现对“镓”的提取,其中溶剂萃取法回收率高达99%。
除了上述处理方式,我国还加强从电子废料(如废弃手机、LCD屏幕)中回收镓,采用物理粉碎结合火法冶炼,有效提炼稀贵金属并保障信息安全。
不过,我国掌握了关于“镓”的提炼技术,由于其出口价格相对较低,相对于西方国家自主提炼更具性价比,一直以来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
最后
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镓”的严格管控,使得美国再众多高新技术中将会面临材料短缺的窘境,有效的遏制美国对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卡脖子”行为,让其认识到,没有我国,他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