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品牌战略,通过政策引领、标准建设、产业融合等多维发力,培育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获批地理标志435个,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地理标志产业已成为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品牌矩阵初具规模,产业效益持续攀升
自2004年获批首个地理标志“从江椪柑”以来,贵州省累计获批地理标志435个,其中,15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位居全国第四,130件地理标志商标和15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均跻身全国前十。其中,“黎平香禾糯”“都匀毛尖”等10个标志入选国家重点联系指导名录,“贵州茅台酒”“朵贝茶”等15个产品纳入中欧互认清单,构建起覆盖9个市州、年产值达1215.9亿元的产业版图。
数据显示,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农产品类占比76%,其中畜禽水产、水果、茶叶三大品类占据半壁江山。遵义市以77个标志领跑全省,黔西南州、毕节市紧随其后。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125个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项目,投入资金4980万元,培育出“凤冈锌硒茶”“修文猕猴桃”等标杆品牌,其中“都匀毛尖”品牌价值突破52亿元,稳居全国绿茶第一梯队。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全链发展提质增效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全省建成4个国家级地理标志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覆盖率超30%,示范区产品销售收入三年增长41.5%。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正安白茶”“大方天麻”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镇宁蜂糖李”通过电商平台年销30亿元,带动6.2万农户增收致富。
市场开拓方面,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铜仁市率先成立地理标志运营中心,积极探索打造“地标宴”“地理标志体验馆”等消费新场景;联合京东、抖音等平台开设专区,“镇宁小黄姜”年网销突破3000万元。通过连续举办酒博会、茶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5%。
多维赋能品牌建设,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针对产业化进程中的挑战,贵州省将打出政策组合拳,深化实施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出台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健全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聚焦地理标志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专利导航,着力解决种源、种植及加工等技术难题。建立省、市、县三级保障机制,将地理标志监管纳入“双随机、一公开”体系,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白酒、茶叶等领域侵权行为。组建“地理标志企业联盟”,共享渠道资源、市场信息和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启动“地标出山”计划,在京津冀、大湾区布局体验网点,创新开展“黔地美”直播季活动,培育电商爆款产品,力争到2026年培育20个全国知名地理标志品牌,带动百万农户增收致富。
目前,全省正以“保护一个地标、振兴一个产业、做强一个县域、富裕一方百姓”为目标,通过品牌价值提升、产业链条延伸、市场渠道拓展,让更多“黔字号”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为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贵州省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