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革命历史上,一批又一批可敬的革命家前仆后继,宋庆龄,何香凝,杨开慧,邓颖超,都是巾帼不让须眉。

何香凝一如国母宋庆龄,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在新中国建立后,她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副国级女领袖。



爱情

何香凝于1878年生于香港一个富有的家庭,家里有12个姐妹,她是排行第9的。

从小,何香凝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喜好,她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却丝毫没有大家闺秀的骄纵。

另外,何香凝也很喜欢看书,但因为她的父亲信奉“女人没有才华就是美德”,所以她的学习梦想很快就破灭了。



这点小麻烦,对何香凝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何香凝虽然已经不能正常的学习,但她也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时间,趁着哥哥们看书的时候,她会偷偷地躲在外面,偷听他们的谈话。

等她学会了先生教给她的东西,她就会自己看,直到弄明白。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下,何香凝不但熟读史书,甚至还能模仿古人的诗词,为自己的作品配上歌词。

何香凝幼年时,有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就是她不肯让母亲给她缠脚。

何香凝在接受了现代的教育之后,对传统的裹脚布十分反感,为了这一点,她和她的母亲进行了很多次的斗争。



何香凝的反抗,显然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后,她便保住了“天足”

或许,何香凝从来没有想过,就是因为她的坚持,让她在这个世界上,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何香凝遇见的这个人,正是她的丈夫,廖仲恺。



廖仲恺和何香凝的背景相差甚远,相比何香凝的家境殷实,廖仲恺的童年则显得更加凄惨。

廖仲恺成长于美国种族歧视的排华大潮中,幼年受尽欺负,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一八九三年,廖仲恺十六岁丧父,不得已回到国内,投靠叔父,幸好叔父对他还算不错,不但让他上了大学,还把他送到了香港著名的皇仁书院。



廖仲恺也不负叔父的厚望,求学之余,磨炼出其坚忍不拔的品格与为国为民之志。

与此同时,廖仲恺先生在香港结识了他一生的爱人何香凝。

廖仲恺听闻何香凝没有缠足,又爱看书,便对何香凝产生了好感,廖仲恺的家境、工作,都是门当户对,没过多久,两人就举行了婚礼,婚后,何香凝觉得廖仲恺这个人很有意思。



廖仲恺好读书,好书法,与何香凝志趣相投,两人一起读书作诗,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再加上廖仲恺风趣幽默,何香凝很是喜爱,两人形影不离,便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双清楼”。

后来廖仲恺响应清廷的召唤,远赴日本求学,向来不甘于落后的何香凝,怎能将她抛在身后?



一九○二年,何香凝亦渡海赴日本,是中国早期女学者,一年后发表「女权运动」论文,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女权运动的专著。

之后,夫妇二人一同读书,不久便结识了远在日本的国父孙中山,孙中山向他们介绍自己的革命理想,并提出未来救国的计画,深深打动了他们!

中国同盟会建立后,两人随即跟随孙中山,参加中国同盟会。何香凝亦是中国同盟会早期女成员。



一九一一年革命后,何香凝理所当然地成了国民党中的重要人物,她也曾参与过讨袁、护法等运动,与宋庆龄一道,投身妇女运动,为妇女争取政治权力,二人亦成了好朋友。

此后几年,何香凝与她的先生廖仲恺,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福祉,奔波于各地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年轻一代,即周总理。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之后,周总理就与何香凝相识,在此之前,何香凝领导工人争取权力,对年轻的周恩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总理考入黄埔军校后,曾数次到廖仲恺夫妇家中,与他们交换中国前途,恰巧周总理爱人邓颖超与何香凝的女儿同龄,因此何香凝视邓颖超为义女,对二人格外亲热。



何香凝也让自己闺女叫周恩来做她的哥哥,因此邓颖超也会叫何香凝一声“母亲”,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

周总理和夫人从廖仲恺与何香凝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也为他们日后的治国方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友谊

廖仲恺,这位国民党的元老,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忽然在党部门前遇刺。

当时在黄埔军校任职的周总理,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廖仲恺,当看到尸体时,周总理虽然悲痛万分,却没有掉下一滴眼泪,反而极力克制自己的悲伤,劝说何香凝节哀。



周总理为了替自己的好友复仇,亲自打电话到蒋介石那里,要他亲自调查这件事,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只能口头上同意,但是一点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周总理一怒之下,连夜开车去了蒋介石的总部,没想到门口的守卫根本不听他的话,就开枪打死了他的司机,幸好周总理躲在了座位底下,躲过了一劫。



不过,为了替自己的好友讨回一个公道,周总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当即在车上大吼一声:“我是政治部周恩来,我要找蒋校长,快让我进去!”

警卫一听说周总理到了,马上就把枪收了起来,可是,这时蒋介石又说他睡觉去了,不见周,于是廖仲恺的案子也就不了了之了。



何香凝后来在医院了解到周总理为廖仲恺冒了那么大的风险,心里很是感动。

周总理还经常叫邓颖超过来跟她说说话,周总理和妻子对何香凝的关心,让何香凝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当然,周总理在关注何香凝的同时,也对何香凝之子廖承志颇为关照。



一九三六年九月,周恩来到军队视察工作,无意中看见廖承志被押解着往前走。

两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周恩来知道廖承志的情况很糟糕,廖承志也不想把周恩来也牵扯进来,因为他跟廖家走得很近。

廖承志正不知如何是好,周恩来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走到廖承志跟前,在护送员的注视下,跟廖承志握手,然后一言不发地走了。



其实,廖承志就是由于反对张国焘自立中央,给他打了个“特务”的名头,还把他从党里赶了出来,才给看押的。

当晚,廖承志就被押到了指挥部里。一进门,廖承志就看见周恩来,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其他领导人,朱德,刘伯承,都在这里。

廖承志看着每个人的脸色都很凝重,心中忐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久,张国焘知道周恩来与廖家的关系,他拿着枪,拿着棍子对周恩来说:「你跟他是不是以前就认识了?」

张国焘一开口,周恩来就明白了,不答反问,只当没听到,对廖承志厉声问道:“廖承志,你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

廖承志被周恩来这么一说,正要反驳,朱德却向他做了个请的手势,于是他改变了主意,跟着周恩来说道:“清楚了。”



周恩来随即问道:“有没有深刻的理解?”廖承志低下了头,“深刻。”周恩来接着问道:“改不改?”廖承志忙不迭地回答:“改!”

张国焘见廖承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十分诚恳地向周恩来道歉,便不能再坚持下去了。于是,廖承志这件“案子”,就这么以他承认“错误”收场。



周恩来在解决了“问题”之后,为消除张国焘的疑虑,把廖承志留在这里吃晚饭。

在吃饭的时候,周恩来故意装出一副不理睬廖承志的样子,似乎很恼火。周恩来同廖承志完全不同,他始终同张国焘谈话,而且表现得十分亲切。



廖承志正要对周恩来表示歉意,朱德用脚在他的脚上狠狠地踹了一脚,叫他别讲话,老老实实地吃东西。

饭后,张国焘认为周恩来是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决定不处决廖承志,当晚下了一道命令:“廖承志不死,以观后效!”于是廖承志的生命就这么保住了。



爱国

1937年的七七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何香凝立刻投身于动员妇女参与救灾慰问活动中。

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由她发起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于七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建立,并亲自担任执行理事会主席。

在就职典礼上,她说:

“中国的很多男人,都是在战场上受过伤的,为了我们国家的光荣历史,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男人,我们都有同样的义务,我们要团结起来,为我们的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战斗。



该出手的出手,出手的出手”。

为训练救护专业人员,上海开办「女子救难慰问工作训练班」,两个月时间,就培训出两千多名医护人员,分别分配到前、后、后各医院及军队。

此时,何香凝不顾自己的健康状况,仍然“带着病痛,以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抗日工作中去。



他躺在病床上,天天握着电话筒,不眠不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抗战”

不久,何香凝又将上海女协更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

在她的带领下,上海支部的骨干成员们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黄定慧是个招兵买马的行家,何香凝的画册一出,她就能募集到数千元钱;



李秋君是一位有名的女画家,她出手大方;罗叔章做了流民的赈济工作,也做了一些宣传教育工作。

许广平、廖梦醒默默地承担起何家的重担,他们一起努力,上海的慰问工作做得很好,许多家庭主妇也加入了抗战和救国的队伍。

还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何香凝已经开始为前线抗击敌人的战士们操心,掀起了缝制棉衣的热潮。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筹集到了五十万件棉衣,解决了冬天的燃眉之急。

九月,何香凝又写信给远在他乡的朱家骅太太,说:“若能在贵地组织一支女裁缝队,为我军战士缝制棉衣、棉裤、棉被、鞋袜,并组建一支炊事员,为我军提供给养,以备前线之需。

望夫人一声号令,整个贵省的女人都会响应。”她不遗余力地支持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何香凝在一九三八年一月上旬,由于日本政府的猖獗,她由上海到香港。

六月,宋庆龄在何香凝的帮助下,于香港成立了“中国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成员。此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是个体弱多病的人,但是她还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经常写信给国外的华侨,请求他们帮助国内的抗日战争。根据在英国生活的陆晶清回忆,她曾接到「何先生自香港来信」,其中指明两件事:



一、积极组织兵力,大力宣传中国的全面抗战,不但是为了自己,而且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争取外来人士的同情支持。

二 在对外宣传方面,应视具体情形,以何先生之名,号召海外侨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注支持抗日战争,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战争。

希望每个海外华人都能做好炎黄后人该做的事情。



陆晶清便用何香凝的名字去募捐,许多人都来捐款。

由于何香凝在国外的威望极高,一提到“廖夫人”,老一辈的华侨无不对她推崇备至,旅英华侨更是慷慨解囊,捐赠现金,医药器材,通讯器材,罐头食品,

有些人甚至脱掉了自己的冬装,拿出了自己的被子,寄给了全英援华会,又寄到了香港。



从四面八方运来的材料,在何香凝的带领下,由何香凝亲自组织包装,运送到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表彰何香凝在中国革命事业上的杰出贡献,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八月派遣邓颖超前往香港看望宋庆龄与她。何香凝很是感动,干起活来也越发卖力。



一九五○年八月八日,周总理与邓颖超结婚二十五周年,周总理一如既往地忙着自己的工作,建国初定,邓颖超也很忙,两人都记着这一天,却没有时间去庆祝。

但有一人,他却是记忆犹新,那便是何香凝。

搬来北京居住的何香凝,从前天起就开始筹备,作为一名画师,她亲手画了一幅《梅花松柏图》,以示夫妻二人的高洁与纯洁。



何香凝在中南海的西花厅里,邓颖超看到何香凝,连忙迎了上去,邓颖超听到何香凝特意给自己送了一幅画,心里很是感动。

深夜,周总理下班回家,他向来讲究规矩,别人给的东西,他都不会要,但何香凝给的东西,他却是欣然接受。



逝世

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何香凝老先生过世了。

一九七二年九月三日,中山公园中山堂临时安放何香凝的棺木。

廖仲恺死后,第一件事就是埋葬在广州朱执信的坟墓左边,然后又被转移到南京。

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举行了廖仲恺的公葬,何香凝和廖梦醒等亲属,孙中山之子孙科,蔡元培,张治中,都出席了纪念活动。



何香凝早有计划,在修建廖仲恺陵墓的时候,她就提议,廖仲恺的坟墓,应该是两个人一起下葬,因为她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

廖承志说:“我父亲的棺材可以不碰,我妈妈的棺材放在左边就行了;至于碑铭,我会先抄录一遍,待清理干净后,再重刻一遍,我已经给爹娘写了个名字,等他长大了,再刻一遍。”



九月六日,邓颖超,刘斐,朱蕴山,廖梦醒,廖承志,经普椿,都把她的棺木送往南京,为她送行的,全是她至亲至交的亲友。

南京车站,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亲自相迎,护送何香凝至廖仲恺坟前,众目睽睽之下,何香凝与廖仲恺合葬,碑上刻有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他们在中山陵园里,陪着自己的挚爱,陪着自己的好友孙中山。



参考资料:
人物走廊——何香凝:用巾帼英气谱写战斗诗篇(下) 作者:冯晓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