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吉林网联合共青团吉林省委、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通达小学、长春南湖实验中学,共同举办大型特别节目《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吉林一号”航天大思政课 》。


本次公开课设立了一个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在长春光机所、长光卫星,浙江嘉兴……学生们在多个特别“课堂”中,追寻着“吉林一号”的线索,聆听着星辰大海的吉林故事,与科学家、工程师们共同拆解中国航天的硬核科技,开启了一场从卫星制造现场飞向浩瀚深空的特殊旅行!


探秘“苍穹之眼”的诞生地

“同学们,上课啦!”

本次公开课的镜头,首先聚焦于主会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长春,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1952年,王大珩先生在这里揭开了新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序幕,自此,七十余载,薪火相传。

来自长春南湖实验中学的200名师生,在这里近距离探秘“苍穹之眼”的奥秘。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亲爱的同学们,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宇航员,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报告题目是《赓续航天精神 寻梦星辰大海》,希望大家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一颗航天种子。”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刘斌,在同学们期盼的掌声中率先开讲。



刘斌从“寻梦、筑梦、逐梦”等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讲解了航空、航天和宇航的区别。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中国航天命名的浪漫等航天知识……伴随着他引人入胜的讲解,孩子们竖起了耳朵,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听着长春光机所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热烈的掌声不时响彻课堂。

而最令学生们感到新奇的,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人类的‘千里眼’,那么光学望远镜中的主反射镜,就可以称之为‘眼角膜’。主反射镜的口径越大,就意味着光学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就会越高。在全球的光学望远镜中,主反射镜采用碳化硅材料、口径最大的那一块,就诞生于这里。”讲到这里,刘斌非常自豪。

那么,“千里眼”的“最大角膜”如何制成的呢?长春光机所郭聪慧老师接过刘斌博士的话筒后,带领同学们进入了碳化硅实验室探秘。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同学们,这里就是制作碳化硅反射镜的材料碳化硅粉,它成型的过程就像是做‘果冻’。先把碳化硅粉末通过凝胶注膜成型,做成想要的形状,再通过一系列工艺排出‘果冻’中的水分,形成具有毛细微孔的多孔块体。”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郭老师接着介绍,“反应烧结中工艺参数的选择、控制,类似于‘蒸馒头’需控制蒸制时间、火候、气氛等,这对镜坯烧结的成败有很大影响......”

说到这里,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目睹碳化硅反射镜的“真容”了。

而这片令学生们无比好奇的特殊“镜子”,就在在长春光机所的花园里。

它直径4.03米,中间留有一孔,整体仿佛一只圆溜溜的眼睛,在阳光照耀下闪动着灰蓝色的光。同学们看到后,忍不住惊呼赞叹。


“大型光学望远镜是我们认识宇宙、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这其中的核心元件就是大尺寸的反射镜。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反射镜制备技术一直落后于欧美国家,4米碳化硅反射镜的成功研制打破了这一格局。这是2015年研制的第四块碳化硅反射镜坯,它已经成为长春光机所一处地标性景观。”崔聪聪老师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着。


揭秘一颗卫星的诞生

那么,卫星是如何诞生的,长光卫星又是如何以科技跃升探测宇宙新精度?走进星际遨游的第二课,继续带你揭秘。


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晓磊接过话筒后,带领同学们进入遥感卫星的“漫漫旅途”。


李煦/摄影

在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吉林一号”卫星的诞生,感知遥感卫星的应用。


遥感是感知世界的“钥匙”、光谱是神奇的万物“指纹”……在张晓磊老师形象的解说下,同学们走进了遥感卫星视角下的多彩世界。


图片来源于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一号”从“一箭4星”,到吉林“一箭41星”,再到“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同学们无不惊叹于“吉林一号”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

讲授环节完毕后,张老师结合航天知识与同学们进行了精彩互动,提问、抢答、掌声……现场活跃的气氛将公开课推向高潮。


探索火箭升空的奥秘

从主会场到分会场,航天知识精彩不断。


图片来源于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颗卫星从诞生,到挣脱地球引力、遨游太空成为真正的“天眼”,需要怎样的过程?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准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星箭联姻”课。


图片来源于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浙江嘉兴蓝箭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为同学们讲解了朱雀三号的“超能力”。通过这段沉浸式探秘之旅,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航天科技的严谨与浪漫。


天地对话破译来自苍穹的密码

那么,畅游在太空中的“天眼”是如何达成高分辨率拍摄,实现天地对话呢?


图片来源于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在长春卫星地面站,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讲师张磊老师带同学们了解了用于连接卫星与数据中心的核心设施,解读如何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数据收发、指令控制等内容。


仰望卫星过境

留下天地同框的照片

宇宙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当“吉林一号”飞越长春市通达小学的上空,这场航天大思政课的一次震撼实验,也同步开启——通过天地对话,让卫星为小学生们拍下一张来自太空的照片。


在长春通达小学的操场上,百名师生手持“鳞甲”,在操场上组成中国航天的未来图腾 。

“3、2、1!”

同学们共同仰望星空,用最嘹亮的声音唤醒宇宙。与此同时,“吉林一号”掠过头顶,拍下令他们终身难忘的照片。

这张天地同框的照片,也将会成为吉林航天精神的永恒坐标。当这些学生们长大后再回看这一刻,定会懂得,星辰大海的征程,始于此刻脚踏实地的仰望!


这堂大思政课

在寓教于乐中结束了

我们共同见证了航天科技的魅力

也感受到了吉林人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

大思政课虽已结束

但在星轨之下

孩子们的航天梦已经点燃!

仰望星空

逐梦星辰大海!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陈志文 越明

殷维 彭绅 陈振昂

摄影 罗浩

视频制作 明鑫睿 孙上修 马瑞

海报制作 魏向阳 吴美慧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熊一黎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点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