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北仓河两岸,有多少名人故居?

一个千年古镇,藏着怎么样的历史积淀?

各色美食小吃,饱含着怎样的江南记忆?

今天上午

应邀参加“锡客有约”名家讲座的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来到荡口古镇

泛舟水乡寻访故居对话古今


让我们跟着单老一起

用脚步丈量荡口古镇的文化遗产


“古镇不能千篇一律,要有烟火气、要接地气,要有孩子的哭声、也有老人的笑声。

站在荡口古镇牌楼前,朴素的中式褂子、黑色布鞋,年已古稀的单霁翔先生精神矍铄。

单霁翔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这位故宫“看门人”,在他的任期中推动故宫扩大开放、提升展陈水平、推出文创产品,让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故宫焕发出新的生机,故宫的出圈也让他成为“网红院长”。

荡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有两部传世的法帖,其中《真赏斋法帖》在故宫博物院也有馆藏。景区的正大门牌楼大额枋上面“荡口”二字,是明代吴郡才子唐伯虎的手迹。额枋的反面是“仁里义坊”四个字,由另外一位江南才子文徵明所书。

穿过古镇牌坊的第一座桥叫“千虑桥”,正对面就是“一得榭”,单霁翔在这里驻足细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荡口的发展史也就是荡口华氏家族的发展史。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先生以愚自居,希望自己能够千虑一得。同时“一得”,也寄托了希望每一位游客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得的期许。


“我家有一面墙,上面挂着700多个钥匙扣,走过80多个国家,这是对于生活的记忆。”单霁翔走进一家纪念品饶有兴趣地观看。

“讲好古镇的故事要讲活的故事。要讲这片土地造就了孕育了什么样的人,对国家对民族有什么贡献,这样故事才生动。”

水,是江南的魂。小桥流水,桨声欸乃;白墙黛瓦,枕水人家。北仓河畔,一派江南春日胜景。单霁翔一行乘上游船、穿梭巷间,体验江南水乡韵味。

位于古镇的北仓河全长约1200米,两街分别为仓河南街和仓河北街。桥是古镇的“原住民”,河上由东往西架有太平桥、延祥桥、卖鸡桥、永安桥、义盛桥、花颜桥和文昌桥等,伫立在水流婉转处,将枕水人家又重新联结起来。


北仓河两岸住过多少历史名人?分布北街的有近代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故居、漫画家华君武祖居、现代科学家钱伟长旧居、人民音乐家王莘故旧居等。仓河南街则有国学大师钱穆旧居

清乾隆年后,随着荡口华氏家族的兴盛,北仓河两岸人气日益旺盛成为商业中心,各种茶馆、酒楼、书场、食品店、旧货店等商店鳞次栉比,北仓河两岸石驳岸码头应运而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文物要说话,必须找到与时代的连接点,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会通馆,单霁翔饶有兴趣体验汉字文化的魅力。会通馆是我国铜活字印刷家、藏书家华燧的读书室和印书工场,约建于1497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馆内突出“会通字体”IP,将展览做成了一部活化的汉字情感大词典,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参与其中。


执掌故宫博物院后,单霁翔把“贴近年轻人”的策略一以贯之,使故宫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将故宫文创品牌做得风生水起。像会通馆这类小而精的文化遗产应该如何借鉴?

看风景的人,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听故事的人,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人。沉浸式文旅场景体验,让文化遗产焕然新生。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

触摸历史,触摸文化

乘着春日微风,单霁翔一行漫步古镇。在华氏义庄,探讨尚德乐善的孝义文化;在书码头,饶有兴趣地品茗锡剧。荡口走油肉、鹅湖青鱼八大碗,大家走入市井街巷,感受人间烟火。

江南好,风景日日新。如今的荡口古镇,更多的新业态、新技术正在融入其中,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主题讲座


4月24日,“阅游锡山 与书同行”锡山区第七届蒲公英阅读行动在荡口古镇启动,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受邀担任锡山区文化顾问,并带来《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主旨讲座。

此次活动由中共锡山区委、锡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锡山区委宣传部、锡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锡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区委副书记徐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杭成,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徐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国洪,副区长保海燕,区政协副主席郭明州等出席活动。



“锡客有约”名家讲座环节,单霁翔以《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主题,围绕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什么是文化遗产,如何让文化遗产更有尊严等方面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通过故宫文物保护典型案例讲解、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空间规划融合实践等主题分享,系统解答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路径与方法。

如何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是荡口古镇的重要课题。就像单霁翔先生所说,文化遗产的“活”在于传承与创新,而今天的我们,既是历史的守护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

近年来,荡口古镇加强古镇内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推动资源活化利用,进一步挖掘阐释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文化遗产走向群众、融入生活。

转载自锡山发布、无锡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