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买车,第一反应就是:“买日系吧,质量靠谱。”

那时候不光是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是“同样的想法”——丰田、本田、日产,闭着眼买都行。

可到了2024年,情况却彻底变了。

中国车市依旧热闹,销量节节攀升,可日系车却一个比一个惨:

丰田还算“最稳的”,全年销量下滑了6.9%;

日产直接跌回了十几年前的水平;

而本田,更是整整跌掉三成,真是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更奇怪的是,它们并没有变差,依旧省油、耐用、稳定。

但现在的中国人,怎么就不信工匠精神了呢?



谈起这个问题,先说一个可能有点刺耳的“暴论”:

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最崇洋媚外的汽车市场。

这不是骂谁,这是事实。

在这个市场里,只要你是外国品牌,哪怕技术一般、设计平庸、配置寒酸——只要脸熟,只要logo够硬,就总能混得风生水起。

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连日系车都守不住了,说明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这不是“品牌不吃香”了,而是产品力,真的差太远了。

这不是夸张,你只要去一趟日系品牌的4S店,立刻就能感受到那股“时间静止”的味儿。

光是坐进2025款车型的驾驶位,就有种“穿越回十年前”的错觉。

内饰设计简直像一张老脸,十年没洗、也没修。

而且,这已经是“升级”之后的版本了——你要真去看看2023款或者2022款,保准让你惊掉下巴。



就拿RAV4荣放来说,2023款起售价高达17.68万,配置呢?

低配版还是织物座椅,门板、扶手、仪表台,全是一摸就“咯噔”的硬塑料;

2.0自吸+CVT,十多年前的老搭档,硬是拉到了今天;

低配就连“倒车影像”和“前后雷达”都不给配,全靠司机自己“瞎琢磨”。

整个中控台也是黑漆漆一片,就靠巴掌大中控屏在“硬撑门面”。

最离谱的是,当时我在那转了一圈,听到旁边一对小年轻在看车,女生凑过来小声问男生一句:

“这是老款吧?怎么里面这么旧啊?”

我听完差点笑出声,但笑完,更多是沉默。



关键你以为只有RAV4荣放这样吗?NO、NO、NO!

你再往展厅里看一圈:凯美瑞、汉兰达、威飒……一车更比一车“保守”,一台更比一台“古早”。

凯美瑞我就不说了,2024款在售的车型,内饰设计几乎还停留在上一代的框架上。

别的品牌中期改款都能换一张脸,它连气氛灯都不肯加一根。

你要是坐过比亚迪汉,再来看看凯美瑞,甚至都不想打开那块车机屏。

边框厚得像老年人看的电子词典,反应慢,功能少,UI丑得你都不忍心触碰。

而汉兰达更狠,指导价直接飘到25万,配置却稳如老狗。



我看了一台中配,座椅通风没有,副驾电动调节没有,车机照样卡顿得不行,360全景也缺席。

你再仔细一看动力——还是那套2.5混动系统,连个涡轮都不给你。

开起来也不是不能开,就是开完毫无欲望。

更“戏剧性”的是威飒——按官方定义,这是给都市新中产打造的时尚SUV。

结果进去一坐,居然还是和之前的车一样:差不多动力、差不多的内饰、同款老气横秋的氛围。

20万出头的指导价,配套的却是一种“请你原地回到2016”的体验感。

那一瞬间我真的在怀疑,这车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

30岁的中产?还是50岁的汽修工?

你说这不是态度问题是什么?



说白了,它不是说他们造不出好车,是根本不想为中国市场多花心思。

人家国产品牌十几万的车都在堆料——座椅通风、256色氛围灯、手机NFC车钥匙、AR实景导航……一个比一个能打;

大众也知道中国用户爱氛围,爱科技,20万级别怎么也会给你包个软、整点灯;

只有日系,理直气壮地拿出10年前的设计,一副“你爱买不买”的表情。

要说情怀,它确实有;要说稳定,也确实开不坏;

但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谁还只看这些?

你可以不炫技,但不能没诚意。

你可以不上热搜,但不能不上心。

靠老脸吃饭可以一时,但不能一世。

说到底,就这种情况,还有什么资格吹“工匠精神”呢?



总的来看,很多人觉得日系的沉沦,是因为新能源来得太猛——

把它们赖以生存的“省钱耐用”,打得措手不及。

但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电车太强,而是它们太弱。

不是技术跟不上,而是态度一直都没改变,至今为止都很傲慢:

不听中国用户的声音,不再在意本地市场的感受;

更不想改变,“哪怕是一毫米”的老旧设计和逻辑。

说白了,他们输的,从来不是“时代”,而是“自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