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末尾,在世界阅读日,我们从书页出发,假设一种新生活的可能。
这是2025年度刀锋图书奖的第一份季度榜单。这一届刀锋图书奖的主题为“假如我是新的”。新周刊将和推委会成员及读者们,一起寻找那些富有生机的,带来新角度、新表达的新作品。
在这份榜单里,有作家带我们遨游在地球轨道之上,重新观察我们生活的小小人间;也有作家带着一只猫,舔舐被伤害者的伤口;有作家决心重新叙述我们习以为常的神话;还有作家写下陪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父亲的生活,除去伤感,也带给我们关于疾病的新知;还有哲学家在最后的时光,留给世界最后一课……
欢迎趁着春光翻开这些书,大胆地想象“假如我是新的”。
社科类
《伴侣物种宣言》
推荐者:张怡微
共生关系应该会是未来文学写作的新题库。伴侣动物是多元亲密关系实践的媒介,在作者的叙述中,帮助我们寻找自我、观看人类,以及诉诸自然与平等的理念。
——张怡微
《汉末之变:曹操发迹与董卓之死》
推荐者:张向荣
读过刘三解“秦砖汉瓦”系列的读者一定不陌生,他擅长穷尽史料,并将所有的史料掰碎一一辨析,对各种隐晦的可能性都一探究竟。《汉末之变》保持了这种风格,而且更好读,毕竟读者对三国人物更熟悉。
在这本书中,刘三解要努力证明,曹操身上的光环基本上都是他和他的继承者们宣传的产物;而董卓也可作如是观,只是倒了过来。当然,作者绝无刻意翻案的动机,只因这种现象太过屡见不鲜,而读者也乐意给三国故事和传说加上滤镜。
——张向荣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推荐者:杨潇、陈以侃
审慎、扎实而不乏情感的书写。对史料的发掘、梳理及辨析,对人物和世相的描摹,对文本的细读,三者水乳交融,极见功力。
——杨潇
文学传记的任务是描绘才华,以及才华与人生大事小情之间的关系。穆旦的醇厚、高贵的才情,以及他生命里那些想要浪费这种才情的可怕力量,两者间的激烈冲撞给了传记家很大的压力。读者也一样感受到压力,从而更加珍视这样一部扎实的作品。
——陈以侃
《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推荐者:赵宏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其的解读可谓汗牛充栋,我自己收藏的也不在少数。但此前的解读鲜少从法律的角度展开,柯岚教授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可以说填补了这一欠缺,也为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作品延展出法律的观察维度。读罢这本跨越了文学、历史和法学的佳作,让人再度感慨,若整体法律和社会仍旧缺乏对女性尊严的尊重、缺乏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女性整体的命运大概依旧会如见日即逝的朝霜一样,难逃悲凉的底色。
——赵宏
《鸟类启示录:一部文化史》
推荐者:张向荣
自从我有朋友迷恋上观鸟后,我也开始认真读起了鸟类的书。这本书,爱鸟人士一定喜欢,它穷尽了宗教、历史、艺术中形形色色的鸟类。换言之,它讲述的是人与鸟深度互动的历史。本书印制精美,各类关于鸟的绘画、插图、摄影,配上优雅又不失幽默的叙述,是这个春天极为雅致的消遣。
——张向荣
《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
推荐者:张怡微、宁理
一位神经学家和一位进修过神经科学课程的英语系教授共同完成的医学人文表达范本。它使得叙事医学与创意写作真正产生了跨学科影响效应,亦是帮助我们认识衰老、理解阿尔茨海默病情感挑战的路径之一。
——张怡微
这本书讲述了辛迪·温斯坦作为一个女儿、一个英语教授,几十年来面对自己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的旅程。尽管她一生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为她提供了一种谈论悲伤的方式,但她仍意识到,还需要学习更多关于这种残酷且未知的病症的科学,以理解父亲的离世。为此,她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学家兼记忆和衰老中心主任布鲁斯·米勒博士一起,将个人回忆录、文学以及大脑健康的科学史融入一部视角独特,兼具科普性且令人深思的作品。
——宁理
《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
推荐者:周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危机”的说法就像“狼来了”的寓言,听得越多,越让人无动于衷。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迫近,这一次似乎“狼”真的来了。当中美大学纷纷裁撤文科专业,当年轻人日益丧失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反思“教育的本质”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在旧范式正在死去、新范式尚未成形的过渡期,我们至少可以响应本书作者的号召——拒绝成为一只“优秀的绵羊”。
——周濂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
推荐者:李修文、陈英
外科医生吉利斯的故事。整形手术起先是为了修复战争中摧毁的面容,并在修复面容的同时也重建灵魂。但后面发生的事却难以预料。
——陈英
《长辈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
推荐者:许纪霖
作者是口述史写作计划的组织者,也是亲笔撰述的力行者。这本家族史,图文互证,生动叙述了云南熊氏、苏氏两大家族百年来的精彩故事。家国本来就为一体,从家族中每一位人物的颠沛命运,可以窥见大时代的脉搏起伏。而书中各种好看、耐读的细节,无不印证了宿命般的齿轮转动。
——许纪霖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推荐者:周濂
朱锐老师在安宁病房写下的文字,完全没有死神迫近时的恐惧与绝望,反而有一种别样的诗意和辽阔。“哲学家是不害怕死亡的”——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跨越两千年的时空获得了具象化的呈现。
——周濂
文学类
《笔的重量》
推荐者:陈英、张怡微
过去一百多年日本时代浪头的三位女性——樋口一叶、田村俊子、武田百合子,宛如三个星系,她们的故事串联起了同时代的众多文人。默音用散发着瓷器般优美、有着静谧色泽的文字,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日本近代文学史。
——陈英
默音的文学实践,包括了近年来的创作、翻译,以及这部近代日本女性文学家的文论。由此,它与《她的生活》形成文学意义上的镜像关系。蒙昧而不必赋形的伤感,妥帖熨烫在默音所经历的时代的记忆深处。她站在某个宿命般的节点,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还原必然的微苦味道。
——张怡微
《轨道》
推荐者:陈以侃
这部小说写住在一个每天绕地球16圈的空间站里是什么样的。时时刻刻是三重体验:一是严正的科学事实,帮你塑造那种“此非人间”之感;二是各国宇航员的视角,全是柔软的、毛茸茸的亲密心绪;三是小说家居然耗费这样的工夫,去学习并重新想象所有这些感受,这种执念本身就让人起鸡皮疙瘩。
而因为这三种印象要先汇集到哈维女士一个人的头脑中,又似乎能透彻地通过文字传递给世界某地某个沙发里的读者,让我暂时还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废弃。
——陈以侃
《湖水永远不会甜》
推荐者:陈英
一个充满勇气的意大利小镇女孩试图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摆脱贫穷的生活。然而,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很难找到一条逃逸的通道。
——陈英
《猫舔过伤口》
推荐者:张怡微
一部诠释共生关系文学价值的代表作品。与《飞羽》中描述父亲与儿子需要通过鸦科动物作为沟通的桥梁相似,金惠珍选择了猫。这些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语言正在创伤叙事与人际沟通中慢慢淡化作用,其他心灵关系却显得日益显著。
——张怡微
《两心》
推荐者:新周刊
《搜神记》中一则不到250字的故事,被衍生为一部主线鲜明、多支线展开的小说。由此,编剧宋方金进行了一次将古典叙事转译为现代文本的实验。两心即二心,人与人之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相通,这也正是故事中“误杀”悲剧的起源。
《漪》
推荐者:李修文、岳雯
杜梨的小说是赛博朋克世界里的繁复生物丛林。博物志的追求与科技流的绮丽幻想相遇,如火遇冰,冷峻、炸裂,召唤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质疑坚不可摧的秩序,致敬年轻而珍贵的愤怒与抵抗。弹性多汁的语言质地、因物赋形的造型能力,显示出杜梨灿烂的艺术才华和文学潜力。
——岳雯
《人鱼之间》
推荐者:岳雯
像安吉拉·卡特一样,张天翼熟练地从童话、经典文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里取材。她的故事古怪精灵、机锋百出,犹如晶莹的碎片,发出璀璨的光芒,互相折射,彼此照亮。乘着华丽、铺陈、绚烂的语言,在迎接故事的狂风暴雨之后,我们也获得了奇异的宁静。
——岳雯
《现在开始失去》
推荐者:李修文、岳雯
牛健哲的小说,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形式特征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作家像创世者,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原料,创设寓言情境,自由地形构万物。哲学沉思如水银泻地,为人间镀上了荒诞的光泽。
——岳雯
《向坐着的人指控爱情》
推荐者:李修文
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的戏剧作品,他将婚姻日常中的冷暴力比作压迫的象征。不同于《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复杂纠葛,此书以短促、直白的语言,揭露“幸福婚姻”背后的荒诞与窒息感,既是女性的呐喊,也暗含黑色幽默的命运嘲弄。
——李修文
《子弹穿越南方》
推荐者:李修文、岳雯
在汤成难所创造的文本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必定有某种内在的关联,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亦能在冥冥之中形成命运的启示,犹如神谕。这一信念深植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乃至细节中,构成了深入汤成难小说世界的路径。在诗一般温柔的呢喃声中,人与人的爱,照彻心的原野,驱散雾霾和阴影。这是一个对人世间抱有暖意的作家。她以文字为薪,在寒夜点燃小小的火光。
——岳雯
(入选图书按汉语拼音排序)
作者 | 新周刊
校对 | 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