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节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在门票、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全球买手齐聚荷兰,将郁金香球茎带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一个年出口额达100亿欧元的巨大市场。
8000多公里外的上海,正在举办的上海国际花展也被寄予“转型”厚望。花展不应是老百姓走进公园绿地才能欣赏到的限定版展品,应当是“家门口”附近的风景、日常生活“转角”就遇见的美好惊喜,还能是撬动消费和经济的杠杆,是结束后仍能持续造福城市的“永不落幕”盛事。
今天(4月24日)上午,思南公馆内举行的长三角花卉新优品种推介会座无虚席。
“帮大家订好盒饭了。”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高级工程师王本耀表示,推介会去年首次在上海国际花展举办期间推出,本以为大家来放一下PPT、做一场演讲就散了,没想到供需双方聊到根本停不下来,简直“废寝忘食”,所以今年给大家做好餐饮保障,以便深入切磋交流。
推介会的火热,从客观上反映了相关交流平台的稀缺。“以前,不少业内人士需要用花时,往往是跑到苗圃找,当季什么花开得好就选什么。”王本耀表示,这种传统的供需模式缺陷很明显,最终传导到终端,就是街道和公园绿地里的花卉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市场上求稳只买成熟品种的普遍心态,还压缩了新优品种成果转化的空间。
新优品种吸引了大量路人掏出手机。 陈玺撼摄
高加索蓝盆花‘荣誉’系列,搭配油画或艺术装置,秒造网红打卡点。 陈玺撼摄
澳洲狐尾‘玛蒂尔达’,毛茸茸的手感像一根根狐狸尾巴。 陈玺撼摄
在专业人士看来,规模化培育生产的花卉虽然品质稳定又有价格优势,但未必放到天南海北都适宜。站在城市绿化技术指导的角度,绿化部门希望通过推介会,让更多适应上海水土气候的新优花卉能够从幕后走到台前。
今年各方面前期申报了约300个新品种,主办方根据上海高温高湿等环境特点,筛选了110个向全市推介。“这些品种多为多年生木本花卉,具有低碳、低维护、一次种植多年开花等特点,好看、好养、经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总工程师朱春玲表示。
比如,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带来了已在北京天坛、国家植物园等地推广应用的紫菀‘星辰丁香粉’。副总经理高丽介绍,这个品种9月至10月开花,盛花期可达5周,既能缓解“淡季”花卉选择余地不大的问题,还能用蓝紫色为主的花色填补秋花在这种色系上的空白。这种花还耐白粉病,同时耐旱、耐阴、耐热,在城市中大面积应用,维护成本较低。
“该品种已在北京大面积推广,在南京、杭州开展中试。”高丽表示,这次来推介会的目的就是探讨与长三角地区深入合作的可能性,这种供需对接的形式很好,研发生产端按需定制,大幅减少了“走弯路”的成本。
先正达花卉也瞄准上海秋季花卉市场,其重点推介的花园菊‘吉吉’、向日葵‘炸裂阳光’等都有成为秋季“当家花旦”的潜力。
针对上海令花卉惧怕的“桑拿天”等极端气候,先正达还开发了百日草‘热气球’,不仅抗病性强,还能耐受42℃的高温和曝晒,同时地栽高度整齐,适宜营造花海景观。
销售经理施科豪坦言,花卉新优品种的研发生产十分“卷”,为各地定制适合当地生境的花卉已成为行业共识。在这一点上,上海提供了十分开放的平台,鼓励企业在正式推广上市前,把新优花卉品种拿到大街小巷和公园绿地里试点,这对企业和城市是双赢。
首届推介会,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订单。第二年来到推介会现场的天狼月季负责人连科表示,去年推介会为产品打开了销路,“不少企业来找我们买苗,还有政府部门来对接,把我们的月季推介出口到新加坡去”。
一系列新品种,也从推介会起步,美化造福上海街头。去年推介会上推广的西子系列月季就是杭州高架月季的“同款”,去年推介会之后,徐汇、虹口等区便洽谈采购,下半年便出现在地面和高架桥上。上海自研的‘韧月’月季,在推介会后“绽放”,申江路高架上约4公里都用它来装扮。
去年推介的紫薇品种,已走进公园绿地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嘉定专门建了展示五六十个紫薇品种的专类园,其中16种是去年首发的新优品种。
借助国际花展平台,越来越多本土自主研发花卉崭露头角。2020年至今,上海国际花展累计展示新优植物品种超3000个,本土自主研发品种占比从2017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5年的22%,加速了推广应用。
月季‘西子婉约’,花如其名。 陈玺撼摄
龙面花‘尼西亚’,有人说像穿着草裙和粉色上衣翩翩起舞的舞蹈家。 陈玺撼摄
向日葵‘永恒阳光’,据说一平方种两株即可,然后它们会开启“烟花”模式,不断爆出大朵的花儿。 陈玺撼摄
筋骨草,观叶植物,是将来城市立体绿化的潜力股,有较强的耐阴能力。 陈玺撼摄
原标题:《国际花展上110种新优植物打擂台,专为上海定制,不怕“蒸桑拿”》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