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期间,印度商人与广交会组委会工作人员发生冲突。

据悉,印度商人一边被带走,一边声称:“我们是来做生意的,不是诈骗犯!”



围观的人都在想,印度商人为何与组委会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与客商的生意没有做成,还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冤屈”了?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有个印度商人在义乌打算订购20台机器,提出先试用一台,老板答应了,不过有一个条件,得先付款。印度人表示没带现金,老板就不乐意了,称没法继续谈了。

此前有位老板被印度客户骗走好几台机器,后来公司破产了。许多人知晓此事后,下意识就觉得,跟印度客户做生意肯定会吃亏,因为印度客户很有可能骗你。

广交会组委会就发出了公告:“印度商人与参展商合作,一定要谨慎,尤其是首次合作的参展商。如今外贸企业普遍认为,与印度人合作风险很大,最好就是先收款,后发货”。



在广交会这样的国际性展会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客户是每位参展商都必须面对的事情,印度客户给人的印象是最强势的,他们会在展会现场毫不客气地要你大量的免费样品,回来后就再也不和你联系。

其实他们的行为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印度客户来参展商这里的目的绝大多数都不是为了真正的合作,而是为了免费的索取。

他们会在展会现场与参展商签下看似很有诚意的合同,要求商家提供特别招待,甚至会带着家人一起到参展商的酒店进行“特别招待”。

印度客户占了便宜,享受了商家吃喝不愁的一段时间后,就拿到大量的免费样品,就玩失踪了。更有甚者,曾经有商人因为与印度客户合作,刚签下合同就被坑走了约一亿美元。这种事情发生在商人与客户的交易中并非个例,中国商人深受其害。

吃亏的次数多了,中国商家自然对印度商人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在与印度客户合作时,现在都会要求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会要求印度客户先付款后发货。

对于印度商人要求招待的要求,也会谨慎对待。对于样品发货,必须确认全款到位才发货。

其实中国商家并不是有意针对印度商人,而是印度商人恶习难改,纯属咎由自取。



这场看似普通的贸易摩擦背后,实则折射出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历史性重构的阵痛。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62亿美元,同比增长5.8%。但在这光鲜的数字背后,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至1010亿美元。这种结构性失衡为贸易摩擦埋下伏笔。

印度国内对这种失衡的贸易现状,充满了愤懑与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印度的工业生产能力实在有限,所以印度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都对中国充满了敌视和嫉妒。加上历史的原因,使得印度人与中国做生意始终无法放平心态,明明是双方互惠互利的生意,印度人也总觉得自己吃了亏,让中国人赚便宜了。

所以,不顾商业信用,有便宜就赚,不能赚就骗,就成了印度人上至政府下到商人在与中国做生意时的普遍心态。

印度人似乎不在乎什么国家信用,也不在乎商业信誉,天生的心胸狭窄道德败坏,尤其是在面对中国时,欺骗欺诈可以说毫无心理负担。

面对如此低素质的印度客户,中国商家一定要小心,一定要有防范意识,一定要求对方先付款后发货,至于吃喝招待,一律免谈,因为印度人天生就爱占小便宜,占了便宜他还嘲笑对方傻。

所以,中国商家在对待印度商人时,一定要强硬,你越强硬他越老实,西方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用在印度人身上特别好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