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坤在微博敲下“守护尊严不是矫情”七个字时,这场持续半年的模仿闹剧终于迎来高光时刻。4月24日,这位以《无所谓》成名的歌手,用极具反差感的强硬姿态回应起诉“四川芬达”事件,评论区瞬间被“解气!”刷屏——原来公众人物的宽容,从来不该成为被践踏的台阶。
回看这场维权拉锯战,堪称内娱版“照妖镜”。“四川芬达”组合从去年开始疯狂玩梗,把杨坤的烟嗓、32场演唱会梗、好声音导师造型拆解成流量密码。最过火的要数那首改编版《拿白菜炒盘菜》,直播时故意模仿“断气式”唱法,配上“让乐坛倒退15年”的讽刺字幕,俨然把艺术创作变成了人身攻击。难怪有网友考古后惊呼:“这哪是模仿秀,分明是黑粉头子的狂欢!”
杨坤的回应长文藏着诸多弦外之音。当他说“每个创作者都该被尊重”时,或许想起自己早年驻唱被嘲“公鸭嗓”的辛酸;提到“法律不会纵容恶意”时,暗合了律师分析的“即便不指名道姓,特征指向性侵权同样违法”。最绝的是那句“幽默不该带着刀片”,精准戳破某些网红“以搞笑之名行伤害之实”的遮羞布。
这场纠纷的转折颇具戏剧性。最初“四川芬达”还硬气发歌《你礼貌吗》暗讽,直到账号接连被封、商演黄了五场,才在四月低头录制90度鞠躬道歉视频。改名“阿芬阿达”的求生欲背后,是46万粉丝账号可能清零的恐慌——毕竟平台早将这类恶意模仿列入重点监控,去年就下架过他们二十余条视频。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或将成网红经济分水岭。就像汪峰曾为姓名权索赔10万,林俊杰起诉AI换脸视频博主,明星们正在筑起维权防火墙。但杨坤案的特殊性在于,它划清了“致敬”与“丑化”的楚河汉界:你可以模仿我握着话筒的姿势,但不能刻意扭曲成癫痫发作;能调侃“32场演唱会”的梗,却不该配上“过气歌手”的侮辱性字幕。
值得玩味的是网友态度的两级反转。三个月前还有人嘲笑杨坤“玻璃心”,如今超60%投票支持维权。这种转变暗合了大众对网络环境的反思——当某主播靠模仿吴艳妮赛前动作明码标价收打赏,当“山寨林心如”在直播间装瞎求礼物,娱乐至死的底线早已千疮百孔。
杨坤在长文结尾处写道:“舞台上的光该照亮美好,而不是放大人性的暗角。”这场始于模仿、终于法庭的闹剧,终让所有人看清:流量时代的创作自由,永远不能凌驾于人格尊严之上。就像那件被“四川芬达”复刻的铆钉皮衣,原版的磨损痕迹是岁月勋章,盗版的破洞却只透着廉价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