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456篇文章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针对“在线开药被滥用”“AI误诊难追责”等乱象划出红线。本文将解析新规要点,助大家避开网络就医的“隐形雷区”。


一、验明正身:平台资质“三查”口诀

1、查机构

合规平台须在网站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省级监管平台接入证明,可登录国家卫健委官网进行核验。

2、查医生

线上接诊医师必须实名认证,同步展示实体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应警惕“某某健康顾问”等模糊称谓。

3、查范围

平台不得开展首诊服务,仅限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不得超出诊疗科目、执业范围开展诊疗。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曾经就有患者咨询,通过平台视频问诊后药物过敏,最终因平台主体未备案,导致维权困难。

二、问诊流程“四必须”

1、必须建档

电子病历保存时间不得少于15年,患者可随时申请下载。一般在平台个人中心的医疗档案中查询下载。诊疗中的图文对话、音视频资料等过程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年。

2、必须留痕

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互联网诊疗活动全程留痕、可追溯,并向省级监管平台开放数据接口。

3、必须告知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告知患者互联网诊疗相关的规则、要求、风险,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方可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4、必须复核

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接诊医师与电子处方开具者须为同一人,可要求查看医师签名电子签章。遇到“秒开处方”“自动续方”等情况,可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三、电子处方查验要点


维权证据

建议完整保存包含医师签名、审方时间、药品批号的电子处方PDF原件。

四、数据安全双保险

1、隐私盾牌

未经授权不得将问诊数据用于商业推广,大家可以选择关闭平台“个性化推荐”。

2、维权密钥

保留就诊过程中的截图等资料。使用区块链存证的平台,通过时间戳固定电子证据(优选具备司法存证资质的平台),则证据效力更有保障。

3、紧急处置

发现信息泄露,立即通过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投诉。

互联网诊疗不是"法外之地",新规实施后患者可主动要求平台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相关执业信息。遇到违规首诊、强制捆绑消费等情况,保留截图等证据并向属地卫生健康监督所反映。让技术便利与法律保障同行,方能真正实现“云端就医,安心无忧”。

作者:上海邦信阳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 郑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