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二中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围坐一起打“化学麻将”的视频,在网络迅速走红。视频中,学生们手持写有亚铁离子、硫酸根、钙离子、加热条件等内容的牌,围坐在“麻将桌”前。老师在一旁问:“一开牌就和了,介绍下都有些啥牌?”“磷为什么不要了呢?磷是单质啊,可以拿来和牌的啊!”……
原来,这是学校校长设计的“化学麻将”。对此,网友纷纷评论道:“快把化学麻将推广到全国吧”“这种教育方式太有趣了”“有了这样的创新教育,谁还会不爱学习呢”……
“化学麻将”的走红,是当下对教育“寓教于乐”的渴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借助麻将这一娱乐工具,把枯燥的化学方程式背记变为“打麻将”,学生用14块牌组成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完成配平,即可“和牌”。把“学化学”变为“玩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尝试本身值得肯定。
然而,教育创新的价值不应仅仅从“趣味性”和“传播率”来衡量,否则容易滋生教育创新单一追求“爆款”的浮躁心态。
来源:视频截屏。
虽然,网友们希望将这一创新方式进行推广,但是,真正的教育创新本身就要摆脱“推广”思维。真正的教育创新,应当立足于学科本质与学生认知规律,而非单纯制造新鲜感。若仅因形式新颖就盲目推崇,很可能让教育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最终只是为了“热闹”而创新,丢失了学习的深度。
其次,真正的教育创新,切不可“模式复制”,而需要“因地制宜”。熊丙奇认为,“化学麻将”是深圳一所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生也玩得很高兴;但把这套“化学麻将”推广到其他学校,则不一定就有好的效果,而且会出现新的用一个模式、一个套路教育学生的问题,这反而把教学创新机械化了。
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创新都应“量身定制”,而非“批量生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引导能力、课堂的文化氛围,乃至学校的资源条件。深圳这所学校的成功,是教师基于对本校学生的深入了解而设计的个性化方案。若其他学校机械照搬,很可能水土不服。
就此而言,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有本校个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教学创新要避免千篇一律,在探索创新中,还是要更加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现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
“化学麻将”能否推广,背后更值得深究的启示是: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善于创新?当前教育体系对标准化、统一性的过度强调,不仅抑制了一部分孩子的创造力,也抑制了教师的创造力。一些学校更关心“怎样执行上级要求”,而非“如何解决学生真实的学习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内部也需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老师基于学情大胆尝试。同时,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帮助他们提升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只有当每一所学校都能孕育自己的“化学麻将”,而非复制外来模板时,教育创新才能真正百花齐放。
原标题:《“化学麻将”走红,创新值得点赞,推广还忌“复制模式”丨教育新观察》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