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来自《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等中央媒体和上海市级媒体的20余名记者走进松江新城,实地参观采访松江枢纽、昊浦影视基地、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等标志性点位,了解松江新城在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完善、民生服务提质等领域的实践路径,近距离感受“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发展脉 搏 。区委常委、副区长周诚出席集中采访活动新闻通气会并介绍松江新城2024年的发展成果及2025年的规划蓝图。



媒体代表第一站走进松江枢纽,作为“五个新城”中唯一的复式交通枢纽,松江枢纽正从“流量门户”向“价值枢纽”跃迁。2024年12月26日,随着沪苏湖铁路开通,松江枢纽上海松江站同步投入运营。作为上海第三大枢纽车站,其总建筑面积达52.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9台23线,覆盖高铁、普铁等多条线路。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松江新城的“城市会客厅”。松江枢纽运营服务体现“智慧 + 人文”特色,如引入智能找车系统,优化安检通道,增设候车座椅及充电设备,设文化展示区传播城市形象。站城融合方面,打造“招商就到枢纽来”品牌,已举办招聘会、招商路演等活动。松江枢纽正以“四主多辅”定位,加速长三角要素流动,打造长三角“首站经济”新标杆。



《新民晚报》记者曹博文曾多次报道松江枢纽建设情况,他说:“今天来这里发现松江枢纽更加热闹了,作为一名记者,我也期待着能够更多地见证松江新城的发展,期待枢纽流量转变成发展质效。”


在昊浦影视基地,媒体代表参观了8K调色棚及水下摄影棚、大型杜比全景声终混棚等场地,感受科技赋能影视产业新生态。作为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园区,昊浦影视基地由上影集团重启建设,其水下摄影与虚拟拍摄技术填补上海影视后期空白。基地与邻近的车墩影视乐园形成“前店后厂”联动,2024年引入AI创制生态中心,推动“实景 + 数字”双驱动制作模式,成为《繁花》等热门剧集的重要拍摄地,助力松江打造全球影视创制高地。


在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媒体代表们了解了园区构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平台”“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等特色载体的举措。启迪漕河泾科技园是清华大学与上海“市校合作”标杆项目,由启迪控股、临港集团与松江区政府共建,已建成37万平方米科创载体,聚焦智能制造,形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依托“立体三螺旋”模式整合政产学研金等资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目前,园区集聚20余家外资总部、10家上市企业总部,5000余名人才。作为大张江示范区重要节点,园区正深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打造国际化科创社区,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在中山幸福里,媒体代表们参观了社区食堂、卫生服务站、健身房、烘焙室等设施。作为松江区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项目,中山幸福里整合党群服务、为老服务、社区医疗、文化教育等功能,实现“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的全龄服务覆盖,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媒体代表们走进大学城极客谷,深入了解松江产教融合成果。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世界工业4.0项目金牌获奖团队成员谢辉铉等接受采访并分享了从参赛选手到技能导师的成长故事,展现松江新城“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人才培育生态。作为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基地,大学城极客谷依托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八校“硬科技+软实力”学科优势,构建科创生态圈。目前,极客谷正规划二期项目,瞄准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目标2027年实现产值50亿元,成为长三角产教融合示范标杆。


参观完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徐雨舒告诉记者:“无论是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还是生态宜居的实践成果,松江新城的发展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展现出这座现代化新城蓬勃发展的活力。昊浦影视基地为青年的创业团队提供算力支持和创业保障,有轨电车串联起了松江大学城和启迪科技园,为学生实习工作提供便利,松江区政府为青年人才提供各项扶持政策等,让我感受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理念。作为一名青年,我觉得来松江新城发展是一件幸福感满满的事。”

记者:陈燕 蔡斌

编辑: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