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前夕,传出一个让所有打工人痛心的消息,某地猿辅导员工于近日在25楼的工作场所猝死,公司紧急调休一天,等打工人第二天上班时,进出需要密码。相关部门4月24日回应,尚未收到公司和家属的工亡认定申请。该事件激起不少打工人愤怒,“呼唤八小时工作制,严格监督控制加班!“、”呼唤取消补课,这是一大毒瘤“
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这个本该培育希望的行业,正在吞噬从业者的生命。从2023年被曝光的“上厕所需报备”管理争议,到如今员工猝死后的紧急调休、封锁消息,教育产业化列车轰鸣向前的背后,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在资本齿轮下的喘息。知情人透露,这位老师连续18天从10点上班到晚上12点,去世前一天还在加班。(
教育资本化:贩卖焦虑的人先被焦虑击垮
“刚培训两天我就跑了,这哪是教书,简直是流水线监工。”一位猿辅导离职员工的控诉,撕开了在线教育光鲜的外衣。据《正在新闻》调查,2年前该公司存在单日强制加班超6小时、分秒监控工作流程等现象,而这一切被包装成“战时状态”——毕竟在“双减”政策后,幸存的教育机构需要更高强度的人肉电池。
讽刺的是,这些机构一边制造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一边将教师异化为24小时在线的辅导机器。评论区@一朵樱花巧酱 的留言令人心惊:“连续加班10天到凌晨,左侧胸痛到蹲楼道哭。”当教育沦为资本游戏,最先崩溃的往往是传递知识的人。
技术之殇:数字镣铐下的“教育血汗工厂”
猿辅导引以为豪的“智能管理系统”,在员工口中却是另一番模样:报备系统精确到每分钟的如厕记录,算法排班割裂正常生理节律,知识付费浪潮下的“续报率”指标压得人彻夜难眠。这哪里是技术赋能?分明是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在教育领域的复刻。
更荒诞的是,这种压榨被套上“奋斗者协议”的糖衣。就像评论区@湍流的雪 所说:“拒绝加班就被砸饭碗,我们早被驯化成自愿上膛的子弹。”当教育机构用监控摄像头和日报制度管理教育从业者,所谓的“科技+教育”创新,不过是在建造教育界的数字血汗工厂。
维权困境: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行为艺术
劳动监察部门至今未收到工亡认定材料,这本身就是一出现实主义荒诞剧。在猿辅导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三重异化:企业用“弹性工作制”规避法律,社会默认“教培就该拼命”,而从业者在“保住工作”与“保住性命”间艰难抉择。评论区@兔兔绵花糖 的质问振聋发聩:“过劳死何时能入刑?”
这种困境恰是教育异化的终极映射——当教育变成纯粹的商品交易,教师就成了可替换的零件;当课堂变成流量战场,育人初心自然让位于续费KPI。就像那位猝死员工生前可能反复听到的:“家长花3000块买课,你就得提供相应时长的服务!”
让教育重新触摸人性的温度
日本2014年实施的《过劳死防止对策推进法》或许能给我们启示:当某企业半年内出现2例过劳死案例,政府有权强制介入整改。而在芬兰,教师日均工作时长不超过6小时,却创造出全球领先的教育质量。这些案例证明:保护教育者就是保护教育本身。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智能监工系统”,而是建立教育行业劳动保护白名单;不是鼓吹“凌晨三点的备课灯光”,而是设定在线教育服务强制离线时间;不是用算法切割教师时间,而是重建“备课-教学-反思”的完整育人周期。
劳动节前夕的这场悲剧,恰似一记重锤敲在所有人心里。当猿辅导的服务器继续轰鸣运转,当教育焦虑依旧在家长群蔓延,我们是否想过:那些被葬送的年轻生命,或许本该在讲台上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生命对话,而不是数据与数据的冰冷交互。在这条被资本和技术异化的赛道上,是时候按下暂停键了——毕竟,一个需要教育者以命相搏的行业,培养不出真正面向未来的人才。正如那栋被多重密码锁住的写字楼,打开教育困局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尊重生命”这四个最朴素的汉字里。(源自正在新闻等媒体)
你认为劳动法是不是应该在所有行业得到强制实施?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