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的写作开始于崇明乡间的一间草屋里,一床、一桌、一油灯,还有堆在床边的书,就是全部家当。十七八岁时那些在油灯飘忽的微光中读书、写作的日子,他依然常常想起。

“他是一个内心真正非常孤独的人”,与赵丽宏共事多年的作家、编辑金宇澄说,“我们同岁,但在成长阶段的经历完全不同。插队落户,他回到故乡崇明岛,一个人在茅草屋的油灯下写作。我去了东北,一个农场就有几百个知青。我们可以抱团取暖,而他就是一个人。”在金宇澄眼里,早年这段与孤独相伴的经历对赵丽宏影响颇深,“他内心非常顽强,但为人十分和蔼,几乎从来不发脾气”。



赵丽宏的青年时代

记者印象中的赵丽宏正是如此,温暖、敦厚,但在不经意的时刻,自会发现他的锋芒与坚持。

“他就是有这个本事和勇气,把自己过去温情的一面翻了个身”,几年前,诗集《疼痛》首发式上,赵丽宏的老朋友、作家陈村这样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疼痛》里一幅幅赵丽宏所绘的钢笔画,细密的笔触蔓延在白纸上,仿佛内心的呼喊。



赵丽宏的手稿

赵丽宏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也写儿童文学。他书法、国画皆擅,母亲百岁以后不愿再说话,他在写字板上用水笔为母亲画画,金鱼、兰花、渔船……笔笔有爱,字字有情。



赵丽宏的书画

有人统计,他是入选教科书次数最多的当代作家,赵丽宏说,“这个结果我不太认同。只有一个头衔是我可以终身拥有的,那就是一个读书人”。

正在静安区档案馆举行的“赵丽宏的文学世界”正是这个读书人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手稿、笔记、藏书票、随手的涂鸦、书画、照片,当然,还有书。静安区图书馆所编《赵丽宏书影》,由赵丽宏迄今出版的所有书籍封面汇集而成,这些书几乎都在展览中呈现,总计近340本。









展览中的老照片

“这个数字让我自己都吃惊了。”赵丽宏说,这300多本书里,有重版、再版,不同的选集,当然有不少重复,“看到这些书,唯一可以感到安慰的是,我大概总算没有虚度岁月。五六十年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个目标,一直在做一件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一辈子,就是幸福的。”

原标题:《从崇明岛的茅草屋、油灯下开始,赵丽宏:一个写作者的50年》

图片来源:施晨露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