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始终将阿拉伯国家的斗争视为全球反帝反殖民运动的一部分。

20世纪50、60年代,毛主席多次表示,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必须得到支持,并对英、法、以色列的侵略作出了严肃谴责。



在接见阿拉伯代表团时,毛主席更是强调被压迫民族的团结是战胜帝国主义的关键,称:“阿拉伯世界有共同的敌人,也有共同的利益。分散容易被分化,团结才能强大。”

谈及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短暂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尝试,毛主席还称赞这是“应对西方干涉的有益探索”。



遗憾的是,尽管毛主席早已将话说透,数十年来,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变化还是走向了一个糟糕的方向,其内部分化不断加剧,斗争也越发激烈。

比如,2015年,应也门政府之请,沙特海陆空三军上阵,联合了包括埃及、摩洛哥、约旦、苏丹、巴基斯坦等在内的15个国家来打击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阿拉伯国家站队明显。



这其中,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尽管其未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却也为沙特联军提供了情报支持、空中加油和军事建议,间接地参与到了这场至今都未能平息的中东斗争中。

这也是美国的中东战略的体现。其利用并放大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以此来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美国的中东战略

美国的中东战略历经多次调整,核心目的却始终是围绕能源安全、盟友体系、反恐、遏制地区对手和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展开。

其中,盟友体系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基石,遏制地区对手,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是美国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美国在中东构建的盟友体系,尤以以色列为主要部分。

以色列位于欧亚非交汇的枢纽地区,紧邻中东石油产区,美国通过支持以色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巩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尤其是,以色列的军事能力还被美国视为遏制伊朗、叙利亚等反美势力的重要工具。

美国通过支持以色列,可以减少美国因驻军在中东而产生的高昂军事开支,又能凭借以色列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技术,支持其领土扩张以增强美国在中东的区域威慑力,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格局,可谓是“好处多多”。

这也是美国多年来持续不断为以色列提供外交支持以及每年约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始终维系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优势的重要原因。



当然,美国在中东构建的盟友体系还包括有其他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亲美意向。

美国通过介入并放大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冲突的方式,将沙特阿拉伯等国与伊朗彻底推向对立面,也就使沙特阿拉伯等国推向了和自己同一战线。

这样的发展既符合美国遏制伊朗等反美势力的实际需要,又能为美国创造向沙特等国出售军事武器的机会,为美国军工复合体创收,也从侧面加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事实上,2015年,沙特海陆空三军上阵,也门政府派出八万部队,联合埃及等15个国家发起“果断风暴”军事行动,共同对抗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就有美国不断拱火的原因。

美国也通过间接参与这场中东内部的冲突获利颇多。



“果断风暴”

2015年,沙特联军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名为“果断风暴”的军事行动,有一定的前因。

胡塞武装是长期盘踞在也门北部萨达省的一个反政府势力,曾在2004年至2010年与也门政府军展开长达6年的武装冲突,直至2010年通过谈判签署停火协议,双方才短暂进入“互不干扰”的状态。

之所以说是短暂,是因为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注定他们会再次走向对立。



果然,2014年9月,胡塞武装在密谋许久之后,成功夺取也门首都萨那,占领了也门南部地区,还在2015年1月与也门总统卫队发生冲突,占领总统府,软禁了总统哈迪。

尽管哈迪侥幸在2月逃脱,胡塞武装为争夺政权控制权,建立新的政治秩序,自然对其紧追不舍。



闻听哈迪逃亡至南部重镇亚丁,3月时,胡塞武装大举进攻亚丁,并很快控制了亚丁国际机场,还拿出了10万美元的高额赏金缉拿哈迪。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哈迪代表也门政府向沙特阿拉伯发出了“求救”信号,以沙特阿拉伯为主导,包括科威特、卡塔尔、埃及、摩洛哥、约旦、苏丹和巴基斯坦等在内的15个国家组成联军,在3月26日的凌晨,开始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地区发动数轮代号为“果断风暴”的空袭行动。



沙特等国在空袭开始前对外发表了一则联合声明,称此次军事行动旨在“从胡塞武装手里解救也门”,并谴责胡塞武装已成为“外国势力的工具”。

不难知晓,沙特等国所提到的“外国势力”正是伊朗。毕竟,在联合声明的后半段,其称胡塞武装可能成为伊朗在也门的“代理掌权者”,并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显然,阿拉伯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站队,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站在了同一战线,也门政府和沙特等10多个政权则联合站到了前二者的对立面。



在也门内部,胡塞武装成为反政府势力,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胡塞武装和也门政府存在激烈的宗教与教派矛盾,并因此受到政治压迫。

胡塞武装的意识形态源于侯赛因·胡塞,其宗教信仰基础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的栽德派,历史上曾在也门北部建立有政权。

只不过20世纪60年代,这一政权就经由革命推翻,此后也门政府长期为沙特资助的逊尼派掌控。



栽德派虽接近逊尼派,但因承认阿里后裔为合法领袖而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受到掌权的逊尼派的长期压制,二者形成了一定冲突。

也因此,胡塞武装谴责也门政府纵容逊尼派极端势力侵蚀栽德派传统,致使栽德派受政治压迫而逐渐边缘化,对也门政府多有不满。



第二,胡塞武装与也门政府掌握的资源严重不对等。

胡塞武装的大本营在也门北部,为长期贫困地带。而也门政府掌控南部和城市,则多是资源丰富地区。

胡塞武装因此认为自身受到经济歧视,有争夺经济利益之意。



第三,也门政府与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政府展开长期合作,在始终站在反美和反以色列立场的胡塞武装看来,这无疑是对伊斯兰的背叛。

因此,胡塞武装对也门政府敌意满满,并为促成也门政治改革,有夺权的想法。



胡塞武装和也门政府的对立,其实是沙特等10余个国家和伊朗的对立的缩影。

以沙特和伊朗为例。首先,沙特和伊朗存在严重的教派冲突。沙特信奉逊尼派瓦哈比主义,伊朗则为叶什派,二者为争夺伊斯兰世界领导权走向了对立。

其次,围绕石油财富和水资源,乃至民族和部落冲突,沙特和伊朗也存在历史恩怨。



这些内生性问题,都促使沙特和伊朗由合作走向竞争,尤其是在美国故意放大其内部矛盾后,沙特更掉入美国陷阱,在美国的支持下将竞争演变成牵连甚广的武装冲突,加剧了中东的动荡,也造成了更大的伤亡和损失。

比如,2015年,沙特联军对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发起“果断风暴”军事行动,就因得到美国的武器和情报支持,得以实现对胡塞武装的长期、精准轰炸,造成事态进一步升级。



哪怕期间经联合国斡旋,一度达成停火协议,也因美国持续拱火,很快又激增了彼此间的暴力冲突。

时至今日,双方曾在交火。

联合国数据显示,也门战乱已导致超过15万人死亡,数以百万计平民流离失所。



也门局势的变化

其实,自2023年以来,沙特和伊朗经中国斡旋实现复交,紧张关系得到缓和,也门的局势也逐渐演变为持续低强度冲突。

尽管美国仍希望联合沙特等地区国家继续鼓励伊朗,但沙特等国已部分撤出也门战争,转向务实外交。



如沙特虽未完全从也门撤出军事存在,却在积极推动与胡塞武装的和平谈判。

双方于2024年达成部分停火协议,自此之后,沙特只在受到胡塞武装偶尔袭击时进行有限防御性回击。



沙特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长期战争带来巨大的资源消耗,使沙特在经济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伊朗也不例外。这也是两国都愿意在中国斡旋下恢复外交关系,为地区降温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沙特提出“2030愿景”,核心就是发展经济,避免长期战争拖累改革进程,这也显露了沙特的一个倾向,即希望通过外交而非大规模军事行动解决地区冲突。

这样的变化,反而能朝着“摆脱美国控制”,“使阿拉伯国家团结在一起”的方向稍进一步。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 外军志|沙特空袭也门:美式武器影子挥之不去



央视网 沙特为首多国联军发动新一轮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



新华网 沙特代表团抵达也门 计划与胡塞武装举行停火谈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