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圆梦晋祠收获丰
文/段允生
1
人说山西好风光,山西是我游过最多的地方。由于我的家乡西部和北部与山西省接壤,交通方便,所以我在喜寿之前随团游了山西省的数十个景区,有几个景区甚至游了多次,遗憾的是没有到过山西省会太原市,没有游过晋祠。
我早就从网上得知:清代刘大鹏在《晋祠志》里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人们都说山西表里山河,唐风晋韵美名扬,其实这“唐之风”与“晋之韵”都是从太原晋祠开启的。因此,我仰慕晋祠已久,渴望到彼一游,苦于不会自驾,旅行社未开这条线路,我曾多次建议多个旅行社开启这条线路未果。于是,游览晋祠成了我的梦想。
2025年春,机会来了。内弟愿意自驾,拉着他夫人、大姐和我,一起前往我们四个人都没有游览过的晋祠,皆大欢喜。春分之后,白天时长,我们没有披星戴月,从容上路5小时,于中午12时许到达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的晋祠停车场,品尝了山西削面后,步入晋祠游览了两个多钟头。自以为,圆了晋祠梦,就把山西省的知名景区全部游遍了,这是第一个收获。
2
晋祠停车场上,有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战马的雕像,底坐上刻着“一代仁君李世民”七个金字,这是为什么?
晋祠的山门之上有一块牌匾,刻着“晋祠”二字,是李世民的御书。李世民为什么要给晋祠题字?
过山门之后,一个门楼映入眼帘。门楼上的牌匾上刻着“唐园”二字。唐园内有一组青铜塑像,名为“龙兴晋阳”。群雕共七人,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晋祠里有唐园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人的塑像?
好在我们四人花100元钱请的导游,回答了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原来,李世民是在太原长大的。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前曾来晋祠,祈求神灵保佑他夺取天下,之后便在晋祠誓师起兵,很快就攻占了长安。第二年的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因为起兵的晋祠古属唐国,所以就改国号为“唐”。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为晋祠题字,后人在晋祠前建设唐园、为李世民塑像,顺理成章。导游的介绍还使我第一次知道了唐朝这个名字的来历,这是第二个收获。
3
第三个收获是知道了晋祠、晋国、三晋大地的来历。
导游介绍说,晋祠就是古代晋国的祠堂,是为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和他的母亲邑姜而建的。如果记不住“唐叔虞”的话,记住“糖醋鱼”就行了。唐叔虞,原名姬虞,姬是姓,虞是名,叔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叔虞是西周创始人周武王姬发的第三个儿子,是周成王姬诵的三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姬诵即位时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一天,周成王与姬虞在宫院玩耍时,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这就是《吕氏春秋》和《史记》中都有记载的“桐叶封弟”故事。
唐叔虞结合夏朝旧制与戎狄习俗稳定统治,兴修水利,使得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晋国的基业。后来,他的儿子姬燮迁到晋阳这个地方,因为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
晋国传至晋文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在春秋末期被韩国、赵国、魏国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我过去一直把“三晋大地”误认为是晋中、晋南、晋北,这次听导游介绍后方知:三晋是韩国、赵国、魏国的合称,山西省因这三国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为“三晋大地”。
4
通过导游的引导、介绍和我的耳闻目睹,我知晓了晋祠有三宝、三绝 、三匾。
晋祠三宝包括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圣母殿,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存实物建于北宋。桥面呈十字形,东西平坦,南北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粱”系沼上石桥。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献殿,建于金代,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献殿“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全部所呈现象颇为灵巧豪放”。
晋祠三绝包括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周柏,位于圣母殿东侧,周初所植,距今逾三千年。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宋代彩塑,是圣母殿内的彩塑作品,泥塑圣母及侍女42尊,形态各异,衣纹流畅,堪称艺术珍品。
难老泉,位于圣母殿西,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三匾包括难老匾、水镜台匾和对越匾,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和文化价值。难老匾,挂在晋阳第一泉亭子顶部。水镜台匾,挂在祭祀晋祠诸神的戏台顶部。对越匾,是对越坊的门额。“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高应元,家住晋祠东邻,善长书法,是个孝子。有一年,高应元的母亲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到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母体一旦安康,将捐资修祠。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高应元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并亲笔书写“对越”匾,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
我问导游:“唐叔虞的纪念物像在哪?”导游说:“唐叔虞像,原本在主殿里供奉。宋太宗赵光义在攻克晋阳城后,为了消除当地人崇拜唐叔虞的影响,曾试图替换唐叔虞像,但因顾忌民众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赵光义去世后的第32年,晋祠的唐叔虞祠堂因倒塌而提供了替换的机会,最终将正神换成了唐叔虞的母亲邑姜。”
在晋祠里学到这么多知识,第四个收获不小吧?
5
走出晋祠,时间还早,晋祠西北的天龙山景区和东北的蒙山大佛景区,均因森林防火暂不开放,东南5公里处有一个太原古县城,我们决定到此一游。从北门进城,坐观光车向西向南到东门下车,向西步行至十字街中心,再向北走上城墙观光,将城里的部分历史建筑遗存和新建美景收入眼底。
在这里的新收获是,我从一块版面上获知了太原地区历史名称的演变:在五帝时期,这里的国号为唐。西周初为唐封地,唐叔虞之子姬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三家分晋后,赵国将晋阳(今太原南)作为都城,秦统一六国后,设太原郡,晋阳为郡治所。西汉时期,太原一度成为匈奴南下的战场。东晋十六国时期,太原先后被前秦、后燕、北魏等政权占据,成为北方战乱中的焦点。南北朝时期,太原成为北齐的“别都”。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起兵,建立唐朝,晋阳被视为“龙兴之地”,被定为陪都“北都”。五代十国时期,太原成为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政权的重要发祥地或都城,被誉为“龙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因憎恨太原军民的抵抗,下令火烧晋阳城,并引水夷为废墟,结束了晋阳1476年的历史。宋太宗三年后,新的太原城在唐明镇重建,成为太原府治。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榈为晋王,扩建太原城,使其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首......
6
当夜,我们住在山西体育中心附近。次日晨,我们离别太原市,先后到内弟夫妇没有到过的平遥古城和王家大院游览。十年前,我已游过这两个景区,此次重游的新收获是知晓了王家大院三个代表人物的善举。
王实,元皇庆年间从晋阳迁居灵石县静升村,为静升王氏始祖,务农之余以卖豆腐为生。由于他为人实在,做生意童叟无欺,做出的豆腐口感又好,所以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有一天,王实在卖豆腐的途中遇到一位病倒在街头的老人,他二话不说,放下卖豆腐的担子,就将老人背回家中,喂饭喂水,延医请药,像亲人一样侍奉左右。老人病好以后,为了报答王实的救命之恩,原本就是风水先生的他,精心为恩人选好一块宅基地和一块墓地,并再三嘱咐王实:住宅周边要栽槐植柳,莹地里要多栽种松树柏树。老人了却心愿后,挥泪告别,王实筹银相送,依依不舍。几年后,善良谦和的王实豆腐生意越来越红火,便在风水先生选好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窑洞,扎起了篱笆,栽种上了树木。从此王实一家子孙繁衍,越来越兴旺,宅基地上的建筑也随着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王家最早的一组建筑群。王实死后,后辈遵其遗嘱,将其葬于北山鸣凤塬。自此,王家28世,人丁繁茂,才杰辈出,各有建树。经过700年的拼搏备斗,为后人、为中华、为世界留下了恢弘的王家大院建筑群。
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二人,静升王氏第14世祖。自幼好读书、天赋聪慧,反应机敏,举止行为儒雅有礼。成人后,步入商界,在省内外广设店铺,资产逐渐雄厚,带领王家由殷实之家发展成为豪商巨贯。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他俩抓住时机,日夜兼程将24匹良马送到平阳府衙,帮助朝廷平叛,从而获得朝廷的信赖,委以为官军筹集粮草马匹等军需的重任。为了不辜负朝廷的重托,兄弟二人联合族中父辈及兄弟,分工协作,或塞外选购马匹,或中原购买转运粮食,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受到朝廷嘉奖,从此声震京城。"平三藩"战事结束后,王谦受又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乌兰布通之战等战事中负责筹集军需,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年逾古稀的王谦受以京畿富绅的身份参加了圣祖玄烨在乾清宫举办的“千叟宴”,捧回御赐龙头手杖一柄,供奉于王氏宗祠。
这三位王家大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经典名言的有力诠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行,我对这一名言有了切身的体会。
作者简介
段允生,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检察官,河南省济源市作协会员,市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