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城县凤山镇开设了一堂特别的爱国主义教育党课。
当天,参与活动的人员首先瞻仰了凤山镇政府院内的“凤山镇划定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纪念碑”。这块碑是1998年立的。碑上刻录的侯信(侯骏驹)、林立、谢廷滋、张镇道、王和琴、梁衡芳等“桂师校友”的姓名,揭开了当年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现桂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桂师)与柳城的不解之缘。桂林师范学院校史专家梁福根教授应邀来到凤山,讲述了桂师校友,尤其是桂师战时服务团在柳城的抗战历史。
1944年10月29日,日寇开始包围桂林,桂林告急,桂师于11月6日从百寿向三防区(当时属于罗城县辖区)疏散,于11月18日到达三防,在附近的村屯租住民房办学。
1945年,抗战胜利,桂师于9月13日回到两江校园。
虽然只是一年时间,但期间组织的桂师战时服务团除以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外,还在古砦、沙埔、十五坡、洛崖等地,协同当地抗日自卫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4次战斗。抗日活动范围遍及古砦、沙埔、大埔、龙头、太平、洛崖、凤山等乡镇的数十个村屯。
梁福根教授在党课中,特别提到了在凤山镇三江口牺牲的桂师校友、桂师战时服务团演剧队副队长、共产党员梁衡芳。
梁衡芳生于1920年12月9日,宜山县(今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人,是家中的长女。打小就聪明能干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抗战时期,她在庆远中学读书。她思想进步,喜欢穿新派西式上衣搭黑裙,剪短发,喜欢读进步书刊,喜欢和进步人士叶飘萍(男,柳庆师范老师,地下党员)等交往。他们将东门外标营的“水碾”处作为聚会学习的福地。在那里,梁衡芳通过阅读进步书刊,第一次知道了“布尔什维克”,接受到马列主义的精神洗礼。受父亲的影响,梁衡芳活泼,爱好文艺,在校主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剧。随着国土的日益沦陷,国难日深,鬼子自1938年初就开始的对柳州、桂林、南宁等地的轰炸,从此,梁衡芳再也无法安心读书。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随后,一路日军从广东西进,占领三水;一路日军南下,进攻长沙,广西四面楚歌。11月初,广西当局以第五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在接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青年学生中招收4000多名学生军。消息传来,梁衡芳抉择再三,决定去报名。
一天,她背着家人,把12岁的小妹梁碧云叫到一旁说:“我去当学生军打日本鬼去了,你不要跟爸妈讲,要是爸妈问起,就讲我到外面读书去了。” 就这样,18岁的梁衡芳从18000多名报名的热血青年中脱颖而出,编入广西学生军团女生队。1939年3月,她成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战地督导团前线工作队员。踏上了抗日征程的她,随队奔赴桂南一带宣传抗日,开办夜校,慰劳伤兵,抢救受难儿童,处理纠纷,清除汉奸……自此,她再也没有回过家。
1940年7月,第三届学生军在隆安县下颜圩整编。第三届广西学生军里的中共党组织奉上级命令,秘密发展了100名新党员。梁衡芳、王和琴就是那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1941年8月,学生军解散。翌年春,梁衡芳考入桂林师范学校。1944年6月,日军沿湘桂线南侵,桂林危急。中共灵川特别支部根据广西省工委积极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和建立以桂北海洋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派特支副书记吴腾芳到桂师组织抗日宣传队。在桂师校长汤有雁的支持下,吴腾芳成立了“桂师暑期抗日宣传队”(简称“暑宣队”)。梁衡芳加入暑宣队,辗转桂北的灵川、兴安、全州、灌阳等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梁顽存(前)、梁福根(右一)与柳城县凤山镇党委书记韦杰一同瞻仰纪念碑,讲述英雄故事。
1944年8月,日寇进犯桂林北境,学校迁至今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继续上课。为了宣传抗日,学校组织成立“桂师剧团”,梁衡芳任副团长。剧团翻山越岭,深入附近40多个寨子,巡回演出抗日歌剧《农村曲》及傀儡剧《鬼子打鬼子》等抗战节目,并开办夜校,教唱抗日歌曲,深受群众欢迎。
应时任柳城县长陈和平的邀请,1945年2月,学校在“桂师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桂师战时服务团”,开赴柳城等地抗战。服务团50余人,下设两个武装班,一个演剧队。梁衡芳任服务团演剧队副队长,带领演剧队深入罗城、柳城、融县三县交界,开展武装抗日及宣传活动。
1944年11月,日寇侵入宜山三岔。1945年4月,融县地下党负责人莫矜派谢伟俊、梁衡芳到六塘、三岔联络刘健、周甲坚(三岔地下党负责人)并召开乾官村集会,商议如何发动群众夺取三岔乡公所的枪支,可惜最终因活动计划泄露而不得不搁浅。
1945年7月4日,已是强弩之末的驻柳城日寇全部撤往柳州。此时,正在大埔休整的服务团闻讯立刻结束休整,沿融江高度戒备地向凤山侦察,搜索着前进。黄昏时,服务团到达凤山隔河对岸,发现鬼子已经撤走。梁衡芳他们就进入凤山,收复县城。接下来的3天,他们忍受着一阵烈日一阵雨的闷热天气和饥渴,打扫战场,逐街逐巷拆除鬼子的哨卡路障,封存敌人遗留的军用物资,做好危险标志。第三天夜晚,梁衡芳和部分团员乘船渡过融江,突遭强对流天气,在猛烈的暴风骤雨中,船只倾覆,梁衡芳、王和琴、陈德龄三人不幸落水。次日,暴雨停歇后,服务团请渔民一起,在滚滚洪水中找了一个上午,才将王和琴、陈德龄的遗体打捞上岸。而梁衡芳,大家接连找了3天都没有找到。此时,距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约一个月。
在梁福根教授讲述的过程中,台下一位头发花白的男子表情肃穆,不发一言。但在听到“疏散至三防区的桂师为在凤山牺牲的服务团英烈举办追悼会,挽联上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他不禁红了眼眶。梁福根教授介绍说,他就是梁衡芳的侄儿梁顽存,现年68岁。
梁顽存(右一)、梁福根(中)讲述桂师战时服务团的抗战故事。
梁顽存说,大姑妈梁衡芳自18岁离家后就再没消息。多年来,家人多方找寻她的踪迹无果,直至2017年的一次机缘巧合与梁福根教授联系上,这才获知了她的一些经历。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梁衡芳或许是因为担心连累到家人,所以,即便她回到了三岔(今河池市宜州区三岔镇),也没有同家人联系——这也让家人们为此痛心不已。这些年来,他多次带着自己心爱的相机,追寻着梁衡芳的足迹,记录下无数影像,在家族群里一点一点勾勒出梁衡芳的生命轨迹——在家人们的印象中,有关梁衡芳的记忆在她18岁时就戛然而止了。而今,他要重走梁衡芳走过的路,把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这也是我们全家人希望的。”他说。
梁顽存(左)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梁衡芳的经历。
离开柳城,梁顽存又赶往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那里是桂师疏散后的临时办学地,桂师当年在当地培养的学生中有两位仍健在,或许能从他们那里找寻到有关梁衡芳的信息。随后,他将赶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查找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的《柳州日报》及《警声》,看有没有当年桂师战时服务团的相关报道,以从中发现梁衡芳的身影。
以上内容为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属柳城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县委宣传部主管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来源:雷昕 胡宇佳 钟英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值班编辑:韦成成
责任编辑:吴再丽
值班总编:冯艳芳
责任监制: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