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语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今中外,人类将“我们从何而来”的追问不断诉诸文学与哲学,而考古学的实证,又不断将我们浪漫的想象融合进历史的纵深。

4月24日,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距今约10万-5万年的濛溪河遗址群,因“水”而现,填补了历史的多处空白,也让对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的许多疑团“水落石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点评道:“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濛溪河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溯源历史,考古工作用实证说话。现代人类从何而来?学界一直有争论。但主流的观点都认为现代人类祖先,都是在约6万年前,从非洲出发抵达世界各地。在濛溪河出土的大量实物证据,正在动摇“非洲起源说”的学术依据,对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重要作用。

今天人类的科技,足以移山填海、上天入地,我们为何要把目光放在这些“石头”之上?人工智能以秒为单位创造未来,我们又为何要回望数万年前?


濛溪河遗址出土石制品

人类对历史的追问,本质是对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科技考古为人类存在的起源与本质提供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从这个意义来说,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在于以物质实证的方式,将我们形而上的哲思转化成了具象的文明坐标,让“我们从何而来”的回答更有底气与力量。科技越是往前,我们越能感受到追寻过去的意义。回答“从哪里来”,也就是回答我们该“往哪里去”。

不断探寻是考古人的使命,正如“90后”的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的负责人程应杰所说,他能坚定地走在旧石器考古的田野上,是因为对人类起源充满了无穷的好奇,而他也只能尝试剥掉一丝丝、一点点。而考古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找到了旧的答案,也发现了新的疑惑。不断解谜,不断提问,填补旧的空白,凿开新的天窗,徐徐图之地触摸历史文明的脉搏。


在濛溪河遗址工作的青年考古队员

这种好奇,也让一代代的考古人,拥有了“努力式”的幸运。考古发现,大约在6万年前,一场大洪水掩埋了濛溪河遗址,让不容易在考古中发现的脆弱的有机质成分,例如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等,得以保留下来。考古人员越是对这些遗存进行分析,越发感受到数万年前严苛的生存环境下,古人类展示的智慧与勇气。

和程应杰一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在不断壮大我们今天的考古事业。手持尖端科技的青年考古人,正在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触摸最原始的智慧火花——这种古今交织的奇妙共鸣,正是考古学赋予现代文明的独特馈赠,也是一场不约而同的“共谋”:“老祖宗们”在远古的大地上埋藏好“密码”,年轻的考古人们同样用智慧解开谜题,完成这场万年对话,让濛溪河的答案“水落石出”。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