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4月20日,菲律宾36号护卫艇未经中方批准,擅自闯入黄岩岛领海,引发中菲最新一轮对峙。
解放军南部战区反应迅速,依法对菲舰实施跟踪监视并强硬驱离。
此次事件的性质与以往不同,菲律宾不再以海警船或所谓“渔船”进行模糊试探,而是直接动用军舰,显然是有备而来,挑衅意味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美菲军演大戏拉开。
20国撑腰
不同于过去“软碰瓷”行为,此次菲舰的出动恰逢一个高度敏感的时点。
美菲年度“肩并肩”联合军演正密集展开,演习从4月21日持续至5月9日,总兵力达1.4万人,美军9000人,菲军5000人,还有澳大利亚部队参与,日本、捷克、波兰等近20个国家派出观察员。
这一阵容的构成,给了菲律宾一种“有靠山”的错觉,也成了马科斯政府公然在南海挑事的底气来源。
这场军演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战术协同训练,美方首次在菲律宾部署了远程反舰导弹系统——NMESIS,并将其安置于吕宋岛北部与巴丹群岛等战略高地。
该系统射程覆盖南海北部与台湾海峡,意图极为明显,即在第一岛链布置可控火力节点,对中国施加地缘军事压力。
而菲律宾军舰在此期间突袭黄岩岛,很难不令人怀疑其是在配合美军的战略部署,打出一张“台湾牌”,让台海与南海形成联动效应。
马科斯之所以敢冒如此大不韪,根源还是他日益严峻的国内形势。
根据菲律宾媒体近期民调数据显示,马科斯的支持率已跌至25%,比2月下滑17个百分点。
而其最大政治对手、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却一路走高,已逼近60%。
在5月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马科斯阵营已处在崩溃边缘。
与其坐等民调继续下滑,不如炒作外交安全议题来转移国内矛盾,打民族主义牌,提升支持度。
这种通过军事冒险博取民众关注的手段,虽不新鲜,却也无比危险。
近年来,菲律宾政坛暴力事件频发,司法系统疲弱,政府治理失序,使得选举周期内动荡频仍。
据统计,仅今年前四个月就发生了近50起政治暴力事件,候选人遇袭成为常态。
在如此环境下,马科斯选择南海军事挑衅作为“对内动员”的工具,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操作。
通过制造外部对抗,掩盖内部困境,是一个陷入统治危机政府常见的手法。
介入台海
更重要的是,美菲之间的这种协同动作,已经逐步从“军事演练”演化为地缘战略平台。
美国正试图将“肩并肩”演习打造为印太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核心环节,而菲律宾则是这个平台上的前沿桥头堡。
从南海到台海,美方意图在中国周边布设战略“高压线”,一旦中方反应激烈,美军可“借机介入”,而一旦中国按兵不动,又能持续在地区制造紧张氛围,进而动摇东盟团结,强化自身主导权。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印尼等原本在南海议题上保持中立的东盟国家,也开始以观察员身份出现在军演场合。
这种表态虽未构成实质敌对,却足以引发区域认知的变化——即东盟部分国家在外交立场上正逐步靠近美菲阵营。
中方对此高度警觉,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也因此被迫提速。
唯有通过法律框架将行为边界白纸黑字明确下来,才能从根本上对冲域外力量搅局的空间。
菲律宾一方面炒作“台海危机”,一方面借美军在本土部署导弹系统之机,对中国核心利益进行试探性压迫,已不再仅限于南海争端的层级,而是试图把中国拖入双线对抗的战略泥潭。
然而,这种策略的风险巨大。
一旦局势脱轨,解放军必然会优先打击对中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的武器平台。
届时,部署在吕宋岛或巴丹群岛的美制导弹,势必会成为中方打击的重点目标,菲律宾本土将不再是“安全后方”。
菲律宾政府若真以为可以靠美国撑腰,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两面下注,恐怕是严重误判了大国战略博弈的复杂性。
美国的本质,是让菲律宾“承担第一线冲突成本”,自己则居中调控、左右逢源。
当初乌克兰就是最典型的前车之鉴:美西方打着“援助”旗号,实则将其当作对抗俄罗斯的棋子。
如今的菲律宾,何尝不是处于同样的角色。
而在这场围绕黄岩岛的对峙中,中国展现出的不仅是强有力的军事反制能力,更是一种精准的战略定力。
中方没有被动迎战,也没有高调渲染事态,而是用实际行动对侵权行为进行依法处置,并在同一时段开展实弹演练,划设禁区,封控海域。
解放军的每一次出击,都是对挑衅者的严肃告诫,同时也是对区域“看客”的现场教学。
20国观察员看到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摩擦,而是中国对于主权、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底线式”回应。
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并不惧怕挑衅,更不会因为一时喧嚣而改变自身的战略节奏。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但必要时绝不会退让半步。
无论菲律宾再怎么炒作局势、拉拢盟友,终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南海是中国的南海,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侵犯,更不会成为他国博弈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