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唐适愿" Type="normal"@@-->

2024年,是蔡康永和徐熙娣主持的节目《康熙来了》开播的第20年。

也是停播的第8年。

那一年,众人都在期待节目回归、组合合体。

当大众将目光聚焦在蔡康永身上时,他却直言:

“不想做,我已经做够了……太累了。”

年过六旬,经历过家族的衰败、亲人朋友的离世,有过光环加身,也遭受过质疑与批评。

看透人生之后,蔡康永在新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人,要学会懒惰地活着。


人生没有绝对的标准可划分

蔡康永曾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如何看待做一些自己喜欢但“没用”的事。

对此,他首先说的一句话就是:

“人生不要用绝对的标准去划分。”

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呢?

世俗中所谓的“有用”,更多的还是指你能否赚到钱,能否功成名就、出人头地。

蔡康永留意到,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学”的书,比如“五步成功法”“十步致富经”。

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是教人们如何去赚钱,如何去成为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

却也因此而掩盖了内心最本质的需求,忽视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往往会不断去追求财富、地位,却丢失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当初蔡康永主持节目的时候,曾用一句“不会累吗?”问哭了正值盛年的成龙。

这位动作巨星在镜头前失控痛哭了15分钟。

此后,这个问题又接连问哭多位明星。

也是这时,蔡康永深刻意识到:人们活得太用力了。

在如今的世俗标准的绑架下,人们就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即使不是出于自愿,也要不停转动。

只为做“有用”的事,成为“有用”的人。

蔡康永觉得,或许,我们应该活得不要那么费力。

《庄子》里有一个观点:

“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往往都是无用的。”

针对这一问题,蔡康永也说:

“人生的重点,更多的应该放在你的感受力上,而非生产力上。”

勤劳不是高贵的,懒惰也不是可耻的。

一如蔡康永所说:

“若只盯着终点,沿途风景将毫无意义。”

若只一味拼命“勤劳”,也将错过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成就感,而不是成功上,人生会值得很多。”


有选择性地“懒惰”,抛开他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探究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与想法。

我们总在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忘了如何去弥补内心真正的空虚,如何让灵魂真正舒展。

学会“懒惰”地善待自己。

毕竟,人只活一次,不过短短数十载。


“死亡练习”是让你明白什么最珍贵

今年二月,蔡康永得知了好友离世的消息。

这不是他第一次送别身边人。

因为家庭背景的特殊性,蔡康永从小就一直在看着身边人离开,不断为他们送别。

他也因此对“死亡”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看法。

在我们所接受的文化和教育当中,大众似乎都对“死亡”避之不及,甚至连提都不愿提起。

但蔡康永却觉得,要“早一点练习”。


他说:

“生命只有在有限的状态下,才会显示出它珍贵的部分。”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以后再去做。

毕竟时间还很长。

健康的身体可以作为挥霍的资本,时间是生命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但当真的失去健康、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一切又都会变得不一样。

27岁的设计师姚振强为了在大城市深圳快速站稳脚步,能够在30岁之前获得更好的发展,连续加班好几个月,每天都深夜才下班。

之后开始出现头晕、耳鸣、后脑勺刺痛的情况。

起初以为是感冒,但经过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脑瘤,除了立刻手术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而且,术后也会留下后遗症,听力和面部神经都会受影响,成为“半聋”和面瘫。

拼命地加班,是为了能够让以后的生活更好。

但以命换钱的结果,却可能是没有“以后”。


我们常说,等以后如何:等有钱以后、等闲下来以后、等成功以后。

却忘记了,生命是有限的。

只有接受生命的有限性,才能在人生里找到对自己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也就不会在回顾往昔时,感到遗憾和后悔。

正如蔡康永在书中所写的:

“不要对‘以后’上瘾,把‘恰当’当成应对之道。”

比起结果,体验人生的过程才是更重要的。

人的一生里,重要的,还是善待自己。


情商的真正意义,是愉快地做自己

蔡康永的情商系列书籍共3本,累积销量超过千万册。

这让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情商很高、非常懂得如何让别人感到舒服的人。

但蔡康永自己却说:

“我不是一个那么温暖和善的人。”

在他看来,真正的情商是“服务自己”的能力:拒绝无聊婚礼、在社交中寻找私人乐趣、甚至“做一个冷淡的人”。

这种“自我优先”的态度,颠覆了传统情商定义。

很多人都认为,所谓高情商,就是要服务他人,万事以别人为先。

但蔡康永说:

“把自己压抑到没脾气,那当然不是情商,那是欲练神功,只好自宫。
永远对人笑眯眯的,那也不是情商,那是戴了个令人窒息的面具。
我们向往高情商,就是为了能好好做自己,而不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独处、不喜欢社交的人。

当时他的作品《围城》在国外出版,一位外国女记者在看完之后,非常仰慕钱钟书。

几经辗转,这位女记者电话联系到了钱钟书本人,表达了想要见他、为他做一次采访的想法。

向来低调的钱钟书没有为了迁就他人打破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想法。

而是睿智巧妙地对女记者说: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鸡是什么模样?”

既没有伤害对方,又坚持了自我,让自己舒适。

我们之所以想要拥有高情商,就是为了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更加愉快、自在地做自己。

如果单纯地将高情商定义为让他人开心,反而委屈了自己,那么高情商对你而言,将毫无意义。


善待自己,活出自我,才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

63岁的蔡康永在新书《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人生不是不能依靠别人,只是别人太不可靠了。
搞定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值得。”

与其去追逐他人的称赞与认同,追求大众的评价,不如学着与自己和解,去对抗心灵上的虚无。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懒惰”。

这种“懒惰”不是躺平,更不是消极避世。

而是把精力聚焦于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把力气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毕竟,人生是否值得,答案永远在你心里。

点个爱心,将文章传播更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