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巨头们接连出招,在平静已久的中国互联网江湖上掀起轩然大波。

先是刘强东亲自出马骑电驴送外卖,宣告京东跨界杀入外卖赛道,挑战美团霸主地位。而就在今天,支付宝又陡然“亮剑”。在4月24日举行的2025支付宝“碰一下”生态大会上高调对外披露的“战报”显示:“碰一下”自上线以来的321天,已覆盖全国400+城市,支付用户数过1亿——这个速度比当年余额宝用户过亿的时间还短,被喻为蚂蚁集团又一现象级产品。

一个亿级用户“新入口”悄然成型。

相比“扫一扫”需要进入支付宝 App后打开付款码的3步操作,“碰一下”仅需直接解锁手机后碰一下,最快1步就能完成支付。更便捷的支付服务体验,是绝大多数用户对“碰一下”的第一印象。


但“碰一下”的“野心”远不止于支付,支付宝宣布目前已与合作伙伴共创300多种场景应用方案,让用户“碰一下”就能骑共享单车,看病,验证身份,点餐,获取会员福利并核销……

作为新入口,“碰一下”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让它区别二维码、NFC等旧入口。

“得入口者得天下”,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史上被反复验证过的元规则,“碰一下”背后的下一代线下交互入口属于兵家必争之地。苹果凭借在欧美市场推广近场通信技术(NFC)支付的经验,在中国市场上却一直未成气候。

在支付宝“碰一下”业务负责人李佳佳看来,“碰一下”并不是要替代“扫码”,也不是为了抢支付市场,而是瞄准仍可再造的广阔服务入口。

复旦微电、蓝思科技、拉卡拉等一大批细分行业龙头嗅到了这个千亿元级增量市场的风动,从芯片到硬件设备、软件应用服务的一整条“碰链”迅速崛起。

随之而来的一个悬念是:2025年的“碰链”,是否有望接棒2024年的“鸿蒙”,成为今年资本市场上最受关注的焦点板块?


“新入口”爆发之路:从解决商家痛点开始

接受“碰一下”业务负责人的任命时,李佳佳也以为这单纯是一个支付业务。

“碰一下”第一笔支付发生在2024年6月7日的上海静安大悦城,团队同学此前花了很长时间沟通,把机具铺设到200多家商铺,这是“碰一下”的第一次压测,信号是否顺畅、支付时长、成功率、用户体验等都是考核指标。当天,小红书上出现了很多用户自发贴,评论区很多苹果用户表示出质疑。

然而,基于“碰一下”的标准化接口,大悦城在此次营销活动中实现了所有铺设商户统一配券,并一碰核销,无需再一家一家配,对于商户来说,这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转化率。这给李佳佳带来了信心。

但单凭支付体验的提升,并不足以支撑“碰一下”在过去321天里如此高速的爆发式增长。毕竟基于二维码支付的“扫一扫”、“刷一刷”其实已足够方便。

在存量博弈时代,商家越来越注重用户运营和打造“私域”,拉新、促活、提升交易转化,成为令无数打工人头痛的KPI。

针对这个普遍痛点,支付宝用“碰一下”把加入会员、优惠券发放等繁琐的流程全部集成到后台里去,让新用户最快3秒完成入会,会员碰一下就能享受会员价、积分,实现“一碰三连”。同时,通过平台配优惠券直接给到消费者补贴,这对商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免费的外部助力。

从首批入局的商户反馈来看,支付宝这个靠“碰一下”提升顾客消费意愿和会员粘性的“套路”见了效——全家FamilyMart近3000家门店全面上线支付宝“碰一下”,在2024年11月-12月“碰一下”消费节启动后,全家FamilyMart使用“碰一下”支付的门店会员拉新效率环比翻了2倍。

另一家零售龙头——绝味鸭脖已宣布要在全国超10000家门店上线“碰一下”,同步实现会员积分。上线半个月时间,绝味借助“碰一下”,会员的支付销售额提升了4.7倍。

在推广期,支付宝的策略是从连锁龙头开始迅速铺量带动示范效应,再向中小商户推广,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商家成本。

为了把“碰一下”这个新入口继续做大,必须降低商家的接入成本,支付宝“碰一下”目前大部分机具都免费提供给商家,在本次生态大会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宣布再投入百亿资金,助力商家生意增长。


(图说: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歆毅)

事实上,“碰一下”为海量B端用户提供一套软硬件集成终端,将收银SaaS、复杂的服务调用、营销活动等“封装”后藏于机具内,在前端可兼容多种手机厂商的支付、小程序等载体,用户只需拿手机“碰一下”即可实现亿万需求。

仿佛哈利波特用魔杖一点就能“万事如意”,未来,我们在各种场景下拿手机“碰一下”,即可“一碰即达”。

目前,用“碰一下”就可以租充电宝、打开自动售货柜、点餐、调用政务服务,外卖小哥“碰一下”就能出入小区,杭州东站接入“碰一下找车”服务,帮旅客快速找到网约车位置和信息,上海全市13000个小区,52000个场所的电梯启动接入“碰一下维保服务”。

无疑,在“碰一下”的市场覆盖上,支付宝第一阶段集中力量以“闪电战”开局。

最新数据显示,超过300个场景接入“碰一下”,涵盖了超过5000多个品牌、1000多万商家。今天的“碰一下”生态大会上,雅迪电动车与支付宝合作,推出全球首款“碰一下”电动车。



“碰链”崛起接棒“鸿蒙”?

蓝思科技是市值千亿、全球领先的ODM制造商,也是“碰一下”整机生产核心供应商,但蓝思科技业务部总经理刘新在接到“碰一下”N7机具设计图的时候,心里有点打鼓但又感到兴奋:一是蓝思没有做过支付终端产品,二是这个机具在行业看来“绝对是天花板级的”。

事实上,蓝思最开始对这个机具生产规模的预估是5万台,但半年后,这个数据超出了几十倍。

从芯片设计到硬件设备、从推广服务商到软件应用,一条“碰链”浮出水面。


从最上游的芯片上看,国内NFC芯片龙头复旦微电负责为每台“碰一下”设备供应Boost Tag近场通信芯片。在今天的生态大会上,复旦微电还宣布将为支付宝“碰一下”研发专属系列芯片来提升感应成功率,做到更快反应、更远通讯、更低功耗,未来出货量将达千万级。

复旦微电子安全与识别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纲介绍称,该芯片支持“碰一下”支付成功率可达到99.99%。据悉,目前该款芯片已获得来自支付宝首批超千万的大订单。此外,另一款用于“碰一下”支付以外应用场景的新芯片也已在研发中,预计订单量将突破亿级。


上述消息也意味着“碰一下”将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迈入更大规模化发展阶段,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奥比中光也是硬件核心供应商。奥比中光技术实力雄厚,累计申请超800项专利。另一家老牌终端设备厂商联迪商业,负责为支付宝“碰一下”提供手持终端设备。

在市场推广上,拉卡拉和新大陆在全国范围内合作投放“碰一下”支付终端,覆盖零售、餐饮、交通等多个高频场景,此外还有新国都作为收单机构参与推广,联合推动“碰一下”支付的普及。

上述这六家A股上市公司,均属于支付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总市值规模接近3000亿。

而深究起来,从上游芯片到中游硬件制造、下游应用推广,再到支付宝作为平台方的软件服务与数据、算法,“碰链”自上而下都实现了国产化与自主可控。在当前的全球经贸大环境下,这也为“碰一下”新入口在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不易受外界干扰。

2024年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全面推进,给“鸿蒙产业链”公司带来大爆发,除了真金白银的业绩提升,“鸿蒙概念股”也成为资本市场上最热门板块。2025年支付宝“碰一下”的爆发式增长,也将“碰链”板块带到了聚光灯之下。

“碰链”是否能接棒“鸿蒙”成为今年市场的焦点,值得我们期待。


下一个“入口之战”才刚刚开始

今天举行的支付宝“碰一下”生态大会,宣告了321天再造新入口“开局之战”的结束,进入下一个发展加速度:把“碰一下”这个新入口快速做大。

从支付宝官方高调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来看,“碰一下”这个新入口无论从当前规模还是未来增长潜力来看,都不容小觑。

如果对标支付宝当前超过10亿的用户规模,支付宝未来自然会期望在实现321天从0到1(亿)的开局之后,继续推动“碰一下”从1(亿)到10(亿)的方向增长。

从发布会透露的信息来看,支付宝除了再投入百亿资金扶持生态发展,还做了两大举措:一是和复旦微电一起推出全新“碰一下”专属芯片,它将为“碰一下”注入一颗更强大的心脏;二是全面开放“碰一下”的产品能力,扩大“碰一下”场景接入。

总结一句话:出钱、出技术、出资源。

从“碰一下”背后的底层技术——近场通信技术(NFC)来看,它在各领域进行应用的空间非常大。而且它目前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硬件基础——BGD的咨询数据显示, 2024年中国手机市场每卖出去10部手机,其中有7部带NFC功能,当前搭载NFC功能已成为诸多手机厂商的出厂标配。

所以从理论上讲,支付宝的“碰一下”新入口,未来完全有可能兼容应用到五花八门的全新场景之中。“碰一下”生态链的市场空间有望从支付延伸至交通、物流、医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多个赛道。

但反过来想,针对这些具体的应用场景,未来市场上或许也会诞生出更多细分垂直领域的新型入口,成为支付宝在各领域的“友商”加剧竞争。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微信支付在技术上也很早就能支持NFC,但目前为止,尚未看到微信在这个领域积极发力。

微信支付的缺位,让支付宝在“碰一下”这个新入口上目前几乎处于“无对手”的状态。这样的优势在于,能够作为标准制定者和“链主”来对这个新入口产生独一无二的影响,这个新入口的真实商业价值,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业内人士认为,“碰一下”不会彻底取代“扫一扫”、“刷一刷”,它们三者会互补依存,但可以肯定的是,扫码这种交互方式可能已经到达了其市场天花板,

下一个是什么呢?用户心智的改变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和时间周期,作为这个大盘目前最大的平台龙头,用盈亏同源的逻辑来看,支付宝在未来有望通过“碰一下”这个新入口获得最大的收益,但目前也是做出最高前期投入的玩家,承担着最大的风险。

好在,对支付宝来说,创新从不是新鲜事。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