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1年4月19日,青岛新闻网报道,青岛的一对老夫妻在山上挖野菜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株很像玫瑰的植物,没想到却挖出了“宝贝”。
山上经常会长一些人们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植物,有时当地人习以为常,但这些植物却有可能是还未被大众所知的新物种。
而有时人们不认识这些植物,同样有可能是什么罕见植物,在大山中总是隐藏着很多的可能。
那么这对老夫妻发现的“宝贝”究竟是什么呢?
«—【·发现“夫妻参”·】—»
这对老夫妻是住在青岛即墨鳌山卫镇公母石村的一对老夫妻,2010年的夏天,他们本来是上山挖野菜的,结果就在山坡上发现了一株奇怪的植物。
这株植物的叶子一看有点像地瓜叶,但是却有很深的根茎,并不像是地瓜。
老两口在这生活了很久,也没见过这种植物,突然就想到这似乎和村里老人常说的野山参很像,但是他们也没见过,就决定先不挖,先观察一阵子再说。
之后每隔一段时间,老两口就会上山看看这株植物,到了8月份,它突然开了花,看起来就像是玫瑰花一样的红花,他们都觉得这越来越像是一棵野山参。
2011年的4月17日,老两口最终决定将它给挖回来,也看看到底是不是野山参。
他们挖的时候十分仔细小心,如果真的是野山参价值不可估量,那挖断一根参须都是会令人心疼的程度。
但是他们并没有专业采参人的经验,老两口挖了将近一天,才挖出来,不过还是有不小心挖断的地方。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挖出来的是一大一小两棵植物,看着植物茎块的形状,他们越发能够确定这应该就是野山参。
大的那一棵有8厘米粗,长80厘米,根块上已经有几根大的岔枝,能够看的出“人形”,而小的那一个则只有一个主根茎,但是有60厘米长,表面比较光滑。
这两株野山参看起来就像是一公一母,老两口说它们是“夫妻参”,经过称重,两块新鲜的块茎重量在3公斤以上,个头不算小。
它们闻起来有甜味,并且还有比较浓厚的药草味道,块茎的切面也是黄白色的,都比较符合山参的特性。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野山参呢?
当地林业局的站长前往现场对这两株植物进行了鉴定,最终判断为野生的山参,但是到底是什么参,有没有药用价值,能不能泡酒,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鉴定。
«【·“百草之王”人参·】»
野山参,是生长于自然山林中的人参,以其珍稀的生长条件和卓越的药用价值,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不仅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稀有性,成为中药材市场中的“瑰宝”。
野山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最为人所熟知的部位是其根,也就是人参的药用部分。
其根形常常呈人形,表皮为淡黄色或黄棕色,质地坚实,表面有明显的横环纹,称为“芦碗”或“年轮”,是判断其生长年份的重要依据。
野山参的根体瘦长,节密芦短,须根细长,有的须根末端还附有小型珠状的“珍珠点”,这是与栽培参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每年5月,野山参会开绿白色小花,生于茎顶的伞形花序中,花谢后结红色浆果,果实形似小豆,内含种子,果期为7至8月,红果鲜艳醒目,是野山参辨识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
野山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生性阴湿喜凉,必须在无污染、生态良好的原始森林中生长,海拔多在400至1100米之间。
提到野山参,人们第一反应通常是长白山或小兴安岭,然而青岛当地的相关部门表示,在山东青岛即墨区多次发现野山参的踪迹。
即墨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高,尤其在鹤山、大泽山等林区,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这些地区海拔适中,气候凉爽,土壤疏松,局部林地保持着原始状态,具备野山参的潜在生长条件。
也有专家推测,青岛即墨一带可能曾有人工种植人参与野外弃置种子,而在适宜的环境下形成“野化参”,即人工种参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化,历经多年演化,其形态逐渐接近真正的野山参。
2008年4月22日,北方网报道,在青岛即墨是的温泉藏村就有不少村民挖到了野生人参。
最先是村子里姓马的一位村民在村子北边的钱谷山山上挖到的,让人帮忙鉴定之后确定是人参,之后全家人出动又挖到了好几棵。
消息在村子传开之后,周边村民纷纷都带着工具上山挖宝,很多人都挖到了不少。
专家经过鉴定之后确认是人参,但是并不是野生的,根据介绍,在很多年之前就有外地人曾在钱谷山山上种植过人参,现在这些挖出来的人参很可能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种苗。
真正的野山参,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未经人工干预、自行生长的野生人参,这类人参生长缓慢、形态自然,药用价值高,是人参中最珍贵的一类。
还有一种是移山参,是指人工将人参种子播撒于林地中,任其自然生长10年以上再采挖的品类,其生长环境接近野山参,但部分形态特征仍保留人工痕迹,如芦碗间距略宽、须根短粗。
林下参也叫“林地参”,是利用林地仿野生种植的方式种植人参,生长周期为5到10年。
园参又称“栽培参”或“人工参”,在大棚或开阔田地中密集种植,三五年即可采挖,产量大、价格低,常用于中成药原料,其外形粗壮、芦碗少、须根短。
野山参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遗产,从其艰难的生长过程到极高的药用价值,无不体现出其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未来,我们应在珍惜与保护中,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份深山秘宝。
参考:
青岛新闻网《村民挖出夫妻野山参 长度近一米重三公斤(图)》,2011-4-19
潮州市场监管《科普 | 中药八种“参”,参参各不同》,2024-1-31
北方网《村民山上挖出人参引得众人爬山寻宝(图)》,200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