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你是进不去车展,我进去看了也觉得很无聊,很郁闷啊。”
当我跟同行朋友大吐今年记者证申请流程奇葩,被拒后看展无门的苦水时,她冷不防的来了句。
为什么会无聊呢?各参展车企无非是把一直说的话,到了上海车展再说一次罢了。
在业界的眼中,上海车展不是4月23日开始的,是从19日甚至4月中,连轴转的新车发布会、技术交流会、品牌之夜就开始的。大概5,6年前,A级车展还是有看头的,各车企把最重磅的新车和技术都往里塞了,车展的含金量足,是因为当时聚光的舞台少,给公众的传播更少。车展头一两天可能是一年当中,全民最关注新车的日子呢, 大家都铆足劲去展现。
而现在呢?无孔不入的传播、狂热的内卷、无定律的热点,车展本身的流量就在下降;有个人IP,自信IP能变流量的车企,早就热衷自己办盛大的发布会了;而且车展的信息量大太密集,不够重磅的车企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当背景板。所以,大车展的功效也从“聚光舞台”变成“扩音器”。
近三年,车企每到4月,11月的传播,便是借车展的东风,重磅消息先自己发布抢流量,等车展再“下饺子”上新车,等于短时间密集宣传两拨。试问今年上海车展媒体日的400多场发布会,当中有多少,是平时战略的持续?对本来就倾轧各种发布会的媒体,这当然索然无趣,但说要行业到了“舍弃”车展的时候,倒也不至于。
战场,早就不在车展内
试想想,在除掉“华为,增程,驾驶辅助“刹车”,9系SUV团战、具身智能、AI、合资觉醒和缺席者”,这些关键词之后,今年上海车展还有新哪些故事?
时代变了,车展看点不多,这不是车展本身的错,内因是由内卷市场决定的。之前跟车企市场部的人聊天时,他很直白的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讲什么技术呢,(车展)赶紧卖车吧。”中国市场越加呈现自己的特点——价格大棒下,什么级别都要量大管饱;市场席位的僧多粥少,让绝大多数车企,都不会甘愿冒市场试错、自己既有份额被抢走的风险,去创新或别出心裁一些什么技术,反而是适应和拥抱,“走别人的路,卷死别人”,还谈什么同台竞技,同台共赢?
这种打法玩得最溜的是合资车企,这届上海车展,简直变成了合资“在内卷市场如何求生存”的大型解答会,要把丢失的市场份额尽快抢回来。大众、丰田、奔驰、宝马巨头们,说要开启转型说了几年,坚定投入中国市场,本土化反哺全球研发的风,也吹了几年,今年的上海车展,颇有卷土重来之势,重新研发的车海策略的第一批实车如贯而入。奔驰CLA L也好,大众ID.ERA也罢,“内饰”和“智能化”是本土的,800V平台、华为乾崑智驾,来的慢是慢点,但都追上了主流梯队,而且合资的“皮”,操控和品质保持大牌的水准不变;跟两年前合资车企在上海车展捉襟见肘的窘态,已经不一样了。消费者是否受乐,还得观望,有时千好万好,不如有话语权的产品,一个带头降价。
不再是个新鲜话题的“国产品牌高端化”,也在今年的上海车展卷出了花,在之前上的新问界M9(参数丨图片)、腾势N9,和车展上的“杭州湾库里南”极氪9X,乐道L90等都形成了“前呼后拥”之势,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出“9系”产品,曾被认为自主品牌最难上攻的一个细分蓝海市场,都被攻占下来,自主品牌的自信确实有底气的。但深入产品,逐一对标,发现始终离不“模仿”的同质化,之前,“帕梅化”就在中大型新能源轿车上演过一轮,如今在大型SUV上外观“揽化”,内饰“华化”,设计师的想象力被禁锢了?但谁都又敢在这市场,承受创新试错的风险呢?倒不如如比谁“抄的功课”更聪明,在用车场景考虑用户的实际用途更多些。实用主义为上的买车趋势,哪个消费者不喜欢一分钱两分货?
又比如增程车型,既然这一块的需求,早被开垦出来,而且中高市场,都被验证过很有回报(理想,问界,零跑),尽快投入技术力量造新车便是,不要再纠结增程是否真的在技术上低人一等。这点很多跨国车企就想得很通透,“合资2.0时代”就是加速本土化,大众之夜首发的5台新车,有多少台标上“不在欧洲市场销售”的小字呢?就是有种吃过亏,老实听劝后开启的反攻之势;相反,车展前的长城汽车那一句“打死不做增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呆了不少人,吃瓜的群众乐看这“刺头”,独一家能掀出什么风浪。
但特立独行的毕竟是少数,今年的上海车展,没有大佬的跨展台互动,雷军、周鸿祎这些中年男人也没来,也再没有女车主爬上车顶维权的加戏,营销的噱头少了,让车回归车,这点是值得赞;但当技术趋同、设计趋同,人均新能源架构和大布局生态化战略,与大IP的各种绑定(华为、Momenta、宁德时代)......套路看得多了,也就乏了。今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拥抱创新,共赢未来”,到底沦为国际会展中心的一张背景板而已。
车厘子观察
下一届看终极赢家?
现在的车圈,早就被没日没夜的价格战搞得变形了。“适者生存”一天在中国车市打拼,就要跟随开打,疲于奔命不说,能不能奏效,投入和产出能不能正比,我想除了几家有话语权的,车企们到了新车上市一刻,都说不准;明明做了所有能做的产品研发、市场策略,产品力不够就价格凑,可惜就卖不过其他人。
因为有人说,这是价格战泡沫所导致,只要有人抱着不赚钱赚吆喝,甚至亏本要规模的心态造车,市场就会进入循环里出不来。但国家队现在尝试“刹车”,“智驾”得用“驾驶辅助”代替,初看是用词上的规范,但实质给行业降了速,更能卖上价格的高阶辅助驾驶,在消费者感知面前,被弱化甚至同质化了。“最严电池令”,同样要求车企的宣传更务实,告诉消费者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当大家适度回归“价值战”,对长期主义的人是一种机会。
何小鹏预测过,三年内淘汰赛会结束,因为从今年开始,所有人都会出牌,市场上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卷得也最厉害,秩序也越发混乱。等两三年淘汰战过后,2027年才能看清未来市场秩序的时候。
那不就是下一届上海车展举办的时间吗?但其实也跟车展没什么关系,想必下一届的上海车展,也只会是一个舞台,市场座次排序,早在场外决定了,车市需要的共赢也远未达到。但愿这不是我一个没资格看展的人,心里的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