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抛出了一系列对等关税计划再次引发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多家媒体与国际组织指出,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计划若实施,可能对二战后形成的自由贸易体系构成重大冲击,将重塑美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然而,当舆论聚焦于政策数字、专家评论和经济模型时,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切,并不突然。
事实是,特朗普的政治思维、贸易主张与谈判风格,早已埋伏在他过去几十年的言行中。如果只盯着当下的新闻,而忽视他长期的信息轨迹,我们就可能被表象带偏,失去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力。这也是情报与新闻的本质区别——新闻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情报则试图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将如何演化”。
1987年的警告信:早已写下的宣言
早在1987年,特朗普便以私人名义在《纽约时报》刊登公开信,批评美国政府在对外贸易等方面的“软弱与浪费”。在这封公开信中,他警告说,美国的贸易伙伴正在利用美国的开放与宽容,而美国政府却毫无作为。他质问:“我们的伙伴真的在为美国的利益出力吗?”并呼吁美国“像对待一项生意一样管理国家事务”。这些表述,不仅展现出他对对等贸易的长期执念,也可视为他的“对等关税”构想最早期的舆论试探。
这封信并非出于竞选目的,而是出于他个人的强烈不满与政治表达冲动。它表明,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并非政坛成功后的投机立场,而是他一以贯之的核心信念。理解这封信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早期的信号,说明特朗普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美国再次强大”。
2000年的贸易警告:《我们应得的美国》中被忽略的信号
2000年,尚未正式涉足政坛的特朗普出版了《我们应得的美国》(The America We Deserve)。在书中,他反复强调一个论点:美国正在“被外部经济力量蚕食”,而美国领导人“缺乏勇气进行对等谈判”。他点名批评了中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家的出口优势,声称美国“正在为世界的繁荣买单”。
这些观点,在当年被主流政界视为“民粹式夸张”,但到了2016年之后,却成为他对华政策的主旋律:贸易战、关税壁垒、制造业回流、“脱钩”论调……每一步几乎都可以在2000年的这本书中找到雏形。
如果当年的政策分析者或研究机构真正研读过这本书,那么2016年后的许多所谓“黑天鹅”举措,其实都可从情报角度解释为“灰犀牛”——大概率事件,只是我们选择了忽视。
危机中的性格地图:从《在巅峰生存》读懂他的反击逻辑
1990年出版的《在巅峰生存》(Surviving at the Top),并不是一本商业鸡汤书,而更像是特朗普对“失败”“媒体”“规则”的私人回应。在那段他陷入债务危机、商业声誉下滑的岁月里,他以一种极具攻击性的语言宣称:“当有人攻击你时,你要比他们更强硬地回击。”这进一步强调了他在面对挑战时的敢于反击、永不道歉的强硬立场。
这种“零和生存观”,成为他后来在政治舞台上处理冲突的核心逻辑。无论是对待媒体、反对党,还是对待美国的贸易对手,他始终坚持“强者施压、绝不退让”。
在贸易谈判中,这种逻辑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常公开威胁“如果他们不同意,美国将关闭市场”,即使这种说法并不符合WTO规则或经济现实。但对他而言,规则本身并不是前提,对方是否感受到压迫与混乱,才是谈判是否成功的标志。
这种风格让他在国际舞台上饱受争议,却也赢得部分国内民众的“铁汉印象”。理解这种性格形成的根源,不能只看他今天说了什么,而是要读懂他过去如何在风暴中幸存。尤其是在他当前对中国商品重新提出高额关税的背景下,这种“受挫-反击”式逻辑再次显现——从取消减税谈判到威胁加征关税,这一系列操作与其商业危机中的反应路径如出一辙。
新闻很吵,情报线索却往往在沉默处
以新闻为依据分析政治人物,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新闻追逐即时性,倾向于报道“发生的事”,而情报研究强调时间维度、结构性逻辑。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计划并不是一夜之间的突发奇想,而是他长久以来在著作、采访、演讲中反复酝酿的旧想法。
关于这一政策的报道虽引述了多位前官员与经济学者的担忧,却未提及这背后政策连续性的线索。这是当代情报研究者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往往在信息过载中,忽略了最具价值的信息:那些时间跨度长、反复出现、被当事人本人一以贯之坚持的“信念”。
在这个被社交媒体主导的信息时代,我们太容易陷入“当下震惊”,却忘了很多“惊人之举”早有迹可循。媒体喜欢突出其“今天说了什么”,但情报分析更应关注“他一贯怎么说”“他是否反复提起某类词汇”“他如何定义对手与胜利”。这才是真正的情报分析——不在于记录即时的言论,而在于深入挖掘“他为何这样说”“他如何组织叙事”“他的核心概念如何演化”。正如特朗普今日贸易战中打出的牌,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多年轨迹的回响。理解这样的领导人,恐怕不在于看他昨天发了什么推文,而在于从他“长期文字痕迹”中获取线索。
读懂特朗普,不止看“新”闻,更要学会“历史性”阅读。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竞争情报杂志,2025年04月22日。徐宏宇,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竞争情报》执行主编,任晓波,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