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茶山新绿,茗香氤氲。近日,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以“苏韵乡情·悠然见”为主题的采风调研活动在无锡、常州等多地展开。众多专业学者及旅行社代表齐聚乡村,挖掘茶文旅融合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
“亿元村”的绿色转型
在无锡宜兴太华镇乾元村,竹海掩映下的民宿集群与茶山相映成趣。这个曾经依靠煤矿崛起的“亿元村”,在产业转型之路上蜕变,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样板地。
“从2008年起,村子陆续关停多家化工企业,转而深耕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村落。”乾元村党总支书记宗汉平说。
乾元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全村基于“企业+基地+农户”的茶叶生产销售模式,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比如,龙头企业乾元茶场打造了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民宿康养于一体的乾红茶文化休闲园,一批年轻的创业者正用农旅结合的新思路赋能传统茶产业。
“父母辈用‘农产品思维’卖茶,我们则用‘文旅思维’赋能茶业,游客能品茶、学茶艺、住茶宿,并通过直播‘云游’茶山。”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茶二代”李镒嘉说。
据乾元村统计,2024年全村集体旅游相关收入约350万元,村民旅游相关收入包括民宿、餐饮、茶叶等约2000万元。
为茶园植入“智慧大脑”
在常州溧阳天目湖畔的玉枝茶场,“玉枝·茶语山房”静静伫立在千亩茶海中。这里不仅是游客品茗观景的打卡地,也是传统茶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缩影。
“过去,茶叶种植过程中的浇水、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经验。如今,茶园运用水肥光一体化物联网系统,为茶园植入了‘智慧大脑’,茶农足不出户就能管理千亩茶园。”玉枝茶场负责人濮爱玉介绍。
今年,茶场新上了一台选色机,能把鲜叶中的一芽一叶分清大小,同时剔除老叶、茶果杂质,有助于前端采茶、标准化做茶。提高了成品茶的品质标准。“现代科技为传统茶业持续赋能,让我们对产业升级、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濮爱玉说。
老茶企的跨界破圈
与其他地方的茶园不同,常州金坛的茅山茶海园区里,不少茶树上面覆盖了一层黑色遮阳网。
“这些茶树是用来做抹茶的。抹茶茶叶的采摘季在5月,采摘前的20天左右需要遮阳网覆盖,降低茶多酚比例,形成独特的鲜爽口感和翠绿色泽。”江苏茅山茶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娟说。
茅山茶海是常州著名茶叶品牌“金坛雀舌”的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延伸抹茶产业链以及茶文旅融合等项目,不断开拓茶产品和茶文化的市场空间。在茶叶生命科技馆,游客们可以现场体验茶食品制作,深入了解该公司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方面的创新做法。
2024年,尹娟作为中国茶行业代表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的“国际茶日”活动上作交流发言,讲述了生态茶园建设经验。
绿色发展、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江苏茶产业正通过整合茶产品、茶文化、茶景观、茶科技等方面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