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2月“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以来,三台县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创建工作,并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构建“高位统筹-精准破题-协同共治”三维工作体系,保护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做好“涪城麦冬”的品牌推广员、质量监管员?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日前采访了三台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普全。

记者:“涪城麦冬”当前的品牌价值与品牌竞争力如何?

冯普全:一盘麦冬蒸南瓜,一盅麦冬老鸭汤,一杯麦冬茶……在三台县潼川古城的中餐馆,总能看见这些当地特色美食,走得时候老板还会给客人捎上几包麦冬饼干。作为“中国麦冬之乡”,三台县地处涪江自流灌溉区域,土壤为涪江冲击沙质土,境内气候宜人,无霜期高达283天,十分适宜种植麦冬。全县早在6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麦冬,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交易集散地、科研和精深加工聚集地,常年出产涪城麦冬1.5万吨以上,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


2006年,“涪城麦冬”成功获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涪城麦冬”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名单,走向了国际舞台。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将麦冬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标志着麦冬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同年12月,“涪城麦冬”入选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


三台县市场监管局联合芦溪市场监管所到企业开展地理标志专项检查

目前,“涪城麦冬”品牌价值达20亿元以上,全县麦冬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60亿元,其中开发出380多种中成药、190余种保健品,以及麦冬汤料包、麦冬茶等衍生产品,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满目雪白药材香,丰收喜悦挂脸庞。今年3月,“涪城麦冬”在三台县6万余亩土地上绽放异彩。预计2025年全年,麦冬食药同源相关产品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

记者:如何以“涪城麦冬”为抓手,强化标准引领,助力产业升级,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冯普全:作为“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牵头部门,三台县市场监管局精准破题,以机制创新、精准施策为发力点,打造全链管控新模式,多举措推动保护示范区建设。

标准体系强基。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市农科院等组成的技术团队,构建覆盖“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集群,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0项,推动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公司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全程标准化衔接。

质量安全护航。创新“政府主导+企业自检+第三方溯源”三线质控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实验室,引入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成都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检测机构,7个GAP基地,麦冬初加工企业168家,涪城麦冬专业合作社82个,麦冬生产和经营企业300余家,年度抽检产品4000余批次,检测效率大大提升。

数字转型赋能。打造麦冬数字化管理溯源云平台,创新实施“区块链+7S智慧产地仓”管理模式,指导2家企业认证ISO、HACCP质量体系,7家企业认证GAP、GMP、有机产品等,实现34家用标企业电子档案全覆盖,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实现生产环境温度、湿度等指标实时监测,实现麦冬从田间、仓库到市场全过程的数字化溯源管理。


芦溪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到“涪城麦冬”用标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科普

产业融合创新。与中药饮片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等研究开发中心深度合作,开展麦冬药食同源科研和精深加工实验,引进培育太极集团、四川领旗食品、四川代代为本等一批食品医药企业,建立麦冬食品医药产业园,成功开发麦冬含片、麦冬糕点、麦冬饮料等20余个麦冬须根食品陆续投产上市。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正在研发并试制麦冬果脯、麦冬饮品等10余种麦冬块根食品。

名优品牌推广。制定出台麦冬交易市场监管及市场准出制度,成功引进四川天府商品交易所,建成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平台和结算中心,与四川代代为本、中兴药业、领旗食品等2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网络直销活动,签订长期协议推广麦冬产品。充分利用“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欧盟互认等独特优势,争创“涪城麦冬”名优品牌。

记者:为维护“涪城麦冬”良好品牌形象,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品牌?

冯普全:2024年10月,《三台县“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出台,明确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统筹协调县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20余个部门及主产乡镇,形成“部门联动、属地协同、行业参与”的共建格局。

为推动涪城麦冬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县市场监管局以“三化“为抓手多举措擦亮“麦冬之乡”金招牌。

执法维权高效化。构建“行政监管+司法保护+行业自律”协同机制,整合12315、微信公众号、书记县长信箱等多种监督渠道,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专班,构建“快速响应+闭环管理”机制,年度处理投诉举报办结率100%。创新建立川渝检察协作、部门联合执法、政企联防三重保护网,与重庆渝北区建立公益诉讼、知识产权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与交易市场、网络电商平台建立联动保护机制,发布绵阳市首个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方案,将打击冒用地理标志标识和售卖假冒伪劣麦冬产品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切实持续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引领示范标准化。发布《关于加强三台“涪城麦冬”质量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涪城麦冬”要按照相关标准种植,严格按照国家禁限用投入品名单有关要求执行;“涪城麦冬”加工主体严禁使用不清洁水淘洗麦冬,严禁用煤炭火直接烘干麦冬,严禁使用硫磺熏蒸麦冬;“涪城麦冬”经营主体要建立溯源机制,主动接受检测贴牌,使用专用包装。严禁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种植的麦冬冒充“涪城麦冬”贴牌销售。同时,建成“五有”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数字化生产、规范化初加工、精深加工示范基地6个,通过“标准、绿色、数字、规范、高效”五型联动,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提质增效体系,有效带动全县麦冬产业发展。

品牌宣传多维化。实施“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打造“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主题博物馆,通过举办“麦冬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形式开展线下宣传活动4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超万份。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矩阵,全年发布专题报道近100次,组织参加“绵品出川”上海行、北京行等活动10余场次,参加“绵品出海”印尼、土耳其等国际展会19场次,品牌曝光率大大提升。

全媒体记者 郭剑夫 何军 何小林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王钰

审核 | 陈春晓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