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难得君

今天是4月24日,俄乌战争第1156天。

昨日乌军的最新战况:乌总参公布的昨日战果:累计歼敌945330人,昨日新增1060人,歼灭俄军3辆坦克、5步兵战车、49门火炮、134架无人机、0枚巡航导弹、134辆军车和油罐车。



川普的"和平"变成乌克兰的镣铐

川普团队提出的和平方案像一份早已写好的剧本:乌克兰必须割让克里米亚和四州领土,放弃加入北约与欧盟,向俄开放矿产开采,换取美国逐步解除对俄制裁,而乌克兰能得到的,只有一张写着"安全保障"的空白支票。



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转发了2018年蓬佩奥的声明截图,那句"美国拒绝承认以武力夺取的领土"的承诺,在六年后显得格外讽刺。

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威胁"现在不签协议未来会更糟"时,基辅街头被导弹炸毁的幼儿园废墟还没清理干净。

俄显然嗅到了机会。克里姆林宫在五国外长会谈推迟后,立即加码提出新条件:要求乌军撤出东部四州全境,欧洲停止军援,还要控制对欧天然气管道。这些条款像精确的手术刀,刀尖都对准乌克兰主权命脉。但莫斯科似乎忘了,三年来他们的导弹没能摧毁的东西,靠几纸协议更不可能得到。

最新战报: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乌军顶着炮火夺回乌斯佩尼夫卡附近的阵地;托列茨克的工业区争夺战中,士兵们用血肉之躯与装甲洪流对抗。这些地名对多数人只是新闻里的符号,但对当地百姓而言,每推进一百米都意味着多一分回家的希望。俄军单日新增1060人伤亡的数字背后,是乌克兰用西方援助的炮弹和自研无人机构筑的立体防线。



当215枚导弹暴雨般砸向乌克兰九州的夜晚,基辅地铁站里挤满了抱着孩子的母亲。她们头顶的防空洞墙壁上,还能看见2022年3月难民留下的粉笔字:"我们一定会回来"。这种场景重复了八百多天,但超市货架上的向日葵图案T恤始终在售,这是乌克兰人无声的宣言。次日清晨,俄鞑靼斯坦的无人机工厂升起黑烟,距离乌克兰边境1200公里的爆炸声,成了最有力的回应。

欧洲的态度令人玩味。马克龙办公室声明"任何协议都必须尊重乌克兰领土完整"时,柏林正加紧转运金牛座导弹;英国新增的4000万美元无人机援助,与丹麦的3.17亿克朗炮弹拨款形成呼应。

这些动作比外交辞令更有说服力:当特朗普试图复刻1938年慕尼黑协定时,欧洲明白绥靖主义的代价有多沉重。波兰外长那句"乌克兰没有理由投降",道出了东欧国家血泪凝结的历史记忆。

战场外的较量同样惊心动魄。世界银行510亿美元援助中,307亿是无需偿还的赠款;英国对游戏机控制器的出口禁令,掐断了俄改装民用品补充装备的渠道。



这些细节拼凑出残酷真相:现代战争不仅是坦克对轰,更是科技、经济、民心的全面对抗。俄军每发射一枚伊斯坎德尔导弹,都要面对全球卫星网络的监控;乌克兰每架穿越防线的无人机,都带着北约电子对抗系统的护航。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咆哮"再打三年乌克兰将亡国"时,可能没注意两个数据:俄今年军费开支已占GDP的8%,而乌克兰收到的外援仅相当于本国战前GDP的35%。这种消耗战背后,是文明世界对侵略者的集体惩罚,就像二战时租借法案拖垮纳粹德国,时间从来不在侵略者这边。

历史总会惊人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1938年的张伯伦带着"一代人的和平"协议返回伦敦时,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正在全速运转。

如今某些势力想用乌克兰领土换取的"和平",不过是把定时炸弹调成震动模式。当F-16战机划破顿巴斯夜空时,全世界都该记住:允许强盗保留赃物的"和解",永远不是真正的和平。

关于德国金牛座导弹的讨论最近突然多了起来。这枚导弹还没到乌克兰,但已经有人把它吹成“改变战局的神器”,也有人把它贬为“毫无用处的废铁”。作为一个持续关注俄乌战场三年多的普通人,我只想用最平实的语言说点实在话。

金牛座导弹是德国和瑞典联合研发的远程武器,挂在战斗机上能飞500公里,贴地高度只有几十米,雷达很难发现。弹头有500公斤重,专门对付地堡、桥梁这类硬目标。



这种参数在技术上确实比英国风暴阴影、法国Scalp更优秀,弹头更重、制导方式更多样、突防能力更强。不过要清醒认识到,任何武器都不是万能的。就像美国去年给乌克兰的陆军战术导弹,确实炸了俄军机场,但也没能让战线发生根本变化。



德国总理朔尔茨之前死活不同意给导弹,主要是怕激怒俄。但候任总理默茨态度鲜明,5月8日新政府成立后,5月9日他就要带着“见面礼”去基辅。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德国现存600枚金牛座,其中150枚能直接使用。如果真如外界猜测一次性全给乌克兰,那意味着德国要把现役装备的四分之一送出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援,而是政治站队。

从技术角度讲,用金牛座打克里米亚大桥确实比乌军现有的海王星导弹靠谱。海王星射程只有300公里,要贴着海岸线冒险发射,而金牛座可以在俄防空圈外发射。



但有个残酷现实:这座桥被炸过两次照样通车,俄军早就把主要补给线转到陆路。炸桥更多是象征意义,就像马里乌波尔钢厂保卫战,明知守不住也要守,为的是告诉世界:被占领土上永远飘扬着反抗的火焰。

有些谣言必须澄清。

“导弹已经运抵乌克兰”:适配苏-24战机至少需要三个月,德国议会还没表决,运输通道也没打通。现在传的150枚到货纯属虚构。

“马上要打莫斯科”:从乌克兰边境到莫斯科直线距离超过800公里,导弹根本够不着。某些自媒体编这种故事,和当初说“俄军三天拿下基辅”一样离谱。

“马上能扭转战局”:现代战争早不是靠一两件武器定胜负。乌军现在最缺的是人,是防空系统,是重炮炮弹。导弹能帮他们打开突破口,但填战线还得靠血肉之躯。

我亲眼见过某平台上午发乌军反攻视频,下午账号就消失;也见过编造“恶军日歼敌两千”的账号获得百万流量。最魔幻的是在某音上,说句“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能直接风号,但“三天攻占敖德萨”的动画能挂首页推荐。这些平台算法不是在推荐内容,而是在批量生产“信息茧房”,把14亿人分割成无数个平行世界。

有人问:为什么挺恶的谣言总比事实传播得快?答案其实很简单:幻想恶速胜的人,和当年相信“亩产万斤”的是同一批人。他们不是傻,就是单纯的坏!



三年来我写了几百篇俄乌分析,后台收到过“乌贼”的骂名,也遭遇过无数次风号。有人劝我:“跟着骂乌克兰就能涨粉,何必较真?”但总得有人记得:2014年俄军穿着“小绿人”衣服占领克里米亚时,那些被枪指着头投票的乌克兰老人;马里乌波尔剧院炸塌时,墙上用粉笔写的“这里有孩子”;还有北溪管道被炸后,某国发言人意味深长的笑容......

国际秩序当然不完美,但若纵容“强权即真理”,明天遭殃的可能是任何国家。就像1938年全世界都觉得“捷克斯洛伐克和我无关”,结果五年后战火烧遍全球。

今天为乌克兰说句话,不是支持战争,而是守护最基本的规则,国家的边界,不能用坦克重画。

当金牛座导弹真的划破黑海上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属与炸药的轨迹,更是文明世界最后的底线:侵略,永远不会成为胜利的代名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