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啃老”是指子女成年后仍依赖父母经济支持,而“新型不孝”则更加不容易被察觉——它表现为除了在物质上的索取,还有在精神上对父母进行“情感剥削”。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子女对父母的辛苦一点也不体谅,甚至把父母的牺牲当作炫耀的资本。
许多父母对此毫无察觉,还沾沾自喜地向亲友表示:“我儿子买房,我们就给他赞助赞助。”“女儿工作忙,我们把退休金都贴补她养孩子了。”殊不知,这种“奉献”正在演变成一种变相的不孝。
一、新型不孝的表现
张大娘都65岁了,退休后从老家搬到北京帮独生子带娃。她每天天还不亮就得准备早餐、接送孩子、打扫卫生,晚上还要等儿子儿媳加班回来热饭。然而,儿子经常抱怨:“妈,这菜不健康,对孩子不好。”“妈,别老用老方法教孩子,现在都讲究科学育儿。”
张大娘心里委屈,但不敢多说,怕影响一家人的生活。更让她难受的是,儿子从未主动问过她累不累,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反正爸妈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
许多年轻人让父母帮忙带娃,却对父母的付出挑三拣四。父母既出钱又出力,换来的却是子女的嫌弃。更可怕的是,有些子女甚至把“父母带娃”当作理所应当的社会标配,从未想过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
这不明摆着把父母当“免费保姆”,还嫌不够好。
还有一种就是榨干父母的养老钱,还美其名曰“投资”。
老李夫妇是县城中学退休教师,一辈子攒了80万养老钱。儿子在上海工作,说要买房结婚,老两口毫不犹豫地掏空积蓄,还借了20万外债。儿子承诺:“等房价再涨涨,我有钱了就卖了换大房子接你们来住。”
然而5年过去,房价没涨,儿子也绝口不提接他们的事。更糟的是,老李突发心梗需要手术,儿子却说:“爸,我现在还房贷压力大,你们先用医保吧。”
部分子女以“买房”“创业”“孩子上学”为由,掏空父母的积蓄。更过分的是,有些人拿着父母的钱挥霍,却告诉父母这是“必要的投资”。而当父母需要医疗费或生活费时,这些子女却开始哭穷。
这种“新型不孝”比直接啃老更隐蔽,因为它披着“正当理由”的外衣。
还有一种子女总是向父母索取情感,但本人却情感冷漠,经常把父母当成“工具人”。
有一位王先生的女儿在深圳工作,年薪50万,朋友圈光鲜亮丽,但对父母极少联系。每次打电话,要么是要钱:“爸,我想报个MBA,学费20万。”要么是让父母办事:“妈,帮我回老家开个证明。”
有一次王先生住院,女儿只打了个电话:“爸,我项目忙,你自己注意。”而她自己旅游、聚餐、买奢侈品一样不少,却从没想过带父母出去玩一次。
平时不联系,一有事就找父母;朋友圈对父母不可见,却要求父母随叫随到;父母生病时敷衍了事,自己需要帮助时却理直气壮。这种单向索取的关系,让父母沦为“情感工具人”。
这种现象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不少见,除了直接地要求父母补贴生活费以外,还有一种啃老方式。
有些大学生毕业以后不打算就业,有一名记者就采访到了一位大学生,他就声称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要待在家里好好准备考试。可关键的问题是,父母赞成并且支持,每天不辞辛劳地给他做饭,想让他安心准备考试。
然而,这名大学生不仅没好好准备考试,反而是把考试当做借口逃避就业的压力。
只知索取,却不知感谢。
二、为什么这种不孝更可怕
传统的啃老至少是明面上的依赖,而新型不孝却让父母误以为自己在“帮助孩子成功”。甚至还要披上“孝顺”的外衣,有难处用到父母的时候就千般万般“孝顺”,这些子女总是说着:“等我如何如何了,就让你们享福。”
许多父母甚至以此为荣,可是这个“等”永远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父母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消耗。
另外,这种不孝还会伤害父母的精神健康。儿女的情绪不稳定,得到了父母的帮助却还总是要抱怨父母做得不够好,而父母体谅儿女的学习工作劳累,也从不跟子女表达负面情绪。
久而久之,这些长期被子女情感剥削的老人就会陷入“既疲惫又不敢抱怨”的矛盾中,比单纯的经济啃老更煎熬。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大染缸,这样对待自己父母的子女,也会深深地影响自己的孩子的处事方式。这种不孝就会产生代际相传,未来这些子女也很有可能会被自己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家庭关系将彻底功利化。
那么该如何避免陷入新型不孝呢?
首先最关键的就是子女要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子女是成年人就要记住经济独立是底线,不要轻易动用父母的养老钱。如果接受父母帮助,至少要心怀感恩,而不是挑剔抱怨。一定要定期主动关心父母,而不是只在需要时才联系。
作为父母的也要明白不要用“自我牺牲”来让儿女懂得感恩,健康的爱需要有边界。对待自己的未来也要有所考虑,保留至少30%的养老资金,永远不要全盘给出。如果子女把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是时候坚决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了。
真正的孝顺,不是让父母为你倾尽所有,而是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当父母开始用“我们为他付出多少”来炫耀时,或许该警惕:这到底是一段亲子关系,还是一场情感剥削?
参考信息:
环球时报:农村啃老现象抬头: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都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