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关中国“非核氢弹”的新闻在网络上一度冲上热搜,让众多中国网友热血沸腾。这则新闻源自著名军事博主对《南华早报》相关报道的解读,报道中围绕中国“非核氢弹”展开,宣称这款新型武器具备四大显著优势,在国际军事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报道强调,中国非核氢弹首要优势在于没有核污染,不属于核弹范畴,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且威力巨大。甚至有作者撰文称其为“捍卫国家尊严与利益、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利器”。



然而,“卢克文工作室”发布的文章“中国研发非核氢弹?一场不怀好意的乌龙!”,却为这场舆论热潮泼下了一盆冷水,对中国研发非核氢弹的说法进行了澄清。为探究真相,我们先来看看《南华早报》的原文,其英文标题赫然写着:科学论文显示,中国测试(非核氢弹),副标题则称:这种武器产生一个白热火球,持续时间比TNT长15倍。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从武器本质角度来看,根据官方定义,氢弹是利用核裂变装置爆炸能量引发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也被称作聚变弹或热核弹。而此次引发热议的爆炸物,实则是氢气。705所研究团队开展的试验,是使用常规炸药对2kg的氢化镁进行爆破,氢化镁受热分解后释放出氢气,氢气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二次爆炸。这一过程完全属于化学反应,与核反应没有丝毫关联,显然不能将其称为“氢弹”。

在威力方面,网络上很多人传言这种“氢弹”威力是TNT的15倍,爆炸温度达到1000度,仿佛是一种超级厉害的武器。但当我们深入研究相关论文就会发现,文中根本没有提及威力是TNT15倍这样的表述。实际上,论文指出在爆炸强冲击激活2kg氢化镁的反应模式下,100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可达2秒,而2kg的TNT炸药爆炸时,100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仅为0.12秒。2除以0.12约为16倍,也就是说氢化镁爆炸时100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比TNT多15倍。自媒体却错误地将“持续时间长15倍”解读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而且,在现代炸药领域,1000度的爆温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咱们老祖宗千年前发明的黑火药,爆炸温度就能超过1000度,现代炸药TNT爆炸产生的高温范围更是在2000℃–4000℃之间。



再看氢化镁的炸药价值,虽然它确实有一定的炸药价值,但适用范围非常狭窄。炸药爆炸时,气体膨胀速度比音速快会产生强大冲击波,冲击波越强威力越大。论文中有数据显示,在2m位置,氢化镁爆炸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可达到2kgTNT在自由场爆炸的39.7%,简单来说,氢化镁的爆压只有同等重量TNT的40%,这样的威力在炸药领域是不达标的。从成本角度考虑,炸药作为消耗品,需要在威力、成本和安全之间达到平衡。

例如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被很多人认为是威力最大的炸药,其最大爆速、爆压、密度等参数都优于“炸药之王”奥克托今,能量输出比奥克托今高10-15%,但由于其生产成本过高,美国生产一公斤约1000美元,中国虽便宜些但也无法大规模使用。一枚155炮弹若装填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仅8公斤装药成本就高达8000美元,而装填TNT的155炮弹采购价在俄乌战争后上涨,也才5000美元左右。氢化镁每公斤价格在500-2000元不等,目前主要作为储氢燃料使用,若将其作为一次性炸药,以其只有TNT40%的威力来看,实在是太过奢侈。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大V,卢克文虽然可能比普通网友对相关领域了解更多,但他的言论却引发了争议。网络上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确实是少数,卢克文在澄清事实时,本可以耐心地把事情解释清楚,给网友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然而,他却选择对网友的热情冷嘲热讽。他批评中国网络上有一大批毫无底线的营销号,为了流量,在缺乏鉴别能力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炒作香港媒体报道。他还称“非核氢弹”成为全民热点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这样的言论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而伤害了网友的感情。究竟怎样才算“毫无底线”?全民关注热点又为何可悲?这些表述都显得过于主观和片面。



不仅如此,卢克文还对中国网友进行指责,使用了一些带有贬义的称呼。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南华早报》虽然名称听起来是中文报纸,但它主要面向西方世界读者,介绍中国及远东的新闻和风土人情,是香港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且目前仅有英文版。该报在报道中国新闻时,完全采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和固有的认知。这样立场的报纸主动报道中国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进步,显然不是为了夸赞中国成就,而是企图通过故意放大解读,制造“中国威胁论”。不过换个角度想,如果这样的报道是在制造“中国威胁论”,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内心对中国发展的胆怯,总比一味唱衰中国要好。而卢克文给国内网友贴上一些不当标签,指责他们配合西方媒体“恶意解读”制造假新闻、炮制“爽文”,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伤害了众多爱国网友的感情,也无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实,卢克文也没有完全否认氢化镁爆炸实验的意义。我们不妨把这次实验看作是将氢化镁作为云爆弹装药的一次尝试。云爆弹的主要装药是云爆剂,它不同于传统炸药,本质上是燃料。云爆弹的工作原理是第一次起爆向大面积区域抛洒云爆剂,使其与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云雾,第二次起爆则引爆云雾,产生轰爆效果并引发剧烈爆炸,其爆炸持续时间比普通炸药直接爆炸要长得多。如果把液体云爆剂换成固体氢化镁,氢化镁被炸药激发后热解释放氢气,由于氢气在空气中扩散速度极快,一旦爆炸,有可能覆盖更大范围、持续更长时间,对于消灭躲藏在掩体和建筑内的有生目标或许更具优势。



从“非核氢弹”的乌龙事件到对“云爆弹”相关知识的探讨,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普及契机。科学探索充满未知与可能,也许在未来,我们真的能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有影响力的大V,在面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时,不应故作高深、冷嘲热讽,而应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与网友交流,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知识传播氛围。就像此次事件中,连知名军事评论员“陈虎点兵”也未能清晰解释相关问题,还对网友的热情表现出不屑,这无疑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公众认知的提升。我们期待大V们能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科学探索与军事科技发展,而不是加剧舆论的对立与误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