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在同事眼里,85后的刘敏总是“不修边幅”。他顶着蓬松的发型,出现在工地现场和办公室里,办公室座椅旁,专业书籍、各类图纸高高垒起,陪伴他走过青春岁月。
他是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淮(北)宿(州)蚌(埠)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40余位年轻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攻坚克难,进行一系列发明创造和工艺革新。
刘敏的成长之路同样在克服难题中走过。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铁上海工程局,在金温铁路金华段项目部担任见习生,每天熟悉图纸和施工规范,从测量技术、结构简算、设备安装、施工管理等基础技能学起。
刘敏在办公室看施工管理方案。余涛/摄
“不同图纸之间是有联系的,哪怕一个小结构部件,一座小桥墩的建设,都涉及建筑、暖通、结构、通信、电力等交叉专业知识,这需要系统性学习,更要细心、严谨,一个不起眼的小错误都会造成返工。”刘敏回忆,自己习惯跟在老师傅后面学习,寻根溯源技术依据,两三个月后,就学会上手画图纸。
2014年至2017年,他调任哈佳快速铁路项目部工作。他记得,零下20多度的天气,土壤都结冰冻住,但为了满足路基填料、路基结构物等抗冻胀要求以及施工质量,他经常户外连续工作一整天,只能通过不停走动和活动身体来取暖。
平时,刘敏话不多,却喜欢钻研测量精度、张拉压浆质量、预应力管道质量等重难点技术的原理,一有想法就付诸实践、推演和试验。他甚至曾经带着帐篷吃住在偏远的项目工地半个月,只为破解一项技术难题,等徒弟们再见到刘敏时,他胡子拉碴,“像个野人”。
刘敏工作风格雷厉风行,施工现场只要一有问题,他立马解决。他曾经在一个铁路项目工作,带教21名年轻见习生,有人抱怨工作艰苦,想要放弃。刘敏没有过多劝说,只是以身作则,早出晚归干活,往往提前一周就规划好技术方案和材料,潜移默化教会这群年轻人职业技能和技术素养。“这个行业没有捷径,就是靠高度责任心做好工作”。
无砟轨道底座板免打孔模板支撑体系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如今,中铁上海局淮宿蚌铁路项目成立创新工作室,刘敏同时担任工作室技术组负责人,2024年,他带领青年突击队进行“无砟轨道底座板免打孔模板支撑体系”工艺创新,解决传统模板在梁面打孔时导致混凝土劣化、箱梁寿命缩短的痛点。该工艺已在淮宿蚌铁路全线推广使用。
刘敏指导的项目青年突击队部分成员合影。项目部团支部供图
2024年3月,青年突击队又着手“控制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裂纹”工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研发期间,刘敏早上一睁眼,就苦思冥想裂纹产生的机理和解决路径,他在网上找到相关领域专家名单,仔细研读专家的专著和论文,并和铁道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改进材料应用环境,最终历经9个月的技术攻关和试错,提出裂纹抑制的重要措施。
刘敏还带领青年突击队开发了一款智能化盖板铺装机,“我们发现,原来,工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体力来搬运桥梁电缆槽盖板,应用了折叠机械臂和气缸等自动设备辅助后,工人可以轻松运送重达130斤的盖板,实现经济性和实用性”。
盖板铺装设备提高工人工作效率。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兴趣和职责驱动刘敏不断钻研新设备和实用技术,他告诉项目团支部成员和项目青年突击队的年轻人:“要把每一项新技术的路径和原理琢磨透,再动手实践和应用。最终,当证明技术路线是可行的时候,心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淮宿蚌铁路是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城市群连接合肥都市圈及沪宁杭等地区的便捷通道。在重点工程一线展望未来,刘敏的想法很简单:“发挥青年人的智慧和才干,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