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陕西华通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弧光闪烁、焊花飞溅,特种焊接班的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精密焊接作业。
班组成员正在进行焊接。
凭借精湛的技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个平均年龄35岁的班组用二十余载攻克了百余项技术难题,让民营企业在军工领域挺起脊梁。
锻造过硬本领
“学技术、练硬功,争当技能标兵”“守纪律、比思想,赛技能、显风格”醒目的标语悬挂在操作间的墙面上。“这既是我们的共识和‘班魂’,也是我们每名成员践行的诺言。”班组长殷江伟说。
班组成员个个是能工巧匠,焊接的套件每条焊缝都要经过无损检测探伤,焊缝合格率达到100%,焊缝若有一个小气孔或咬边等缺陷,必须返工。“因为配件产品不能有一丝一毫差错。”殷江伟说。
通过探伤结果,班组成员从电流、速度、合轴调节和灯丝等方面,不断修正产品参数,试验了上千件试件,最终获得了最佳焊接参数和材料的临界点,使产品的焊接质量非常稳定。为提升焊接强度和性能,班组通过自主学习、外出交流、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在某型壳体焊接中,殷江伟带领焊接班认真学习,并和其他部门积极沟通、研究,最终设计了焊接专用工装,确保焊接零件每个点的对接精度。在焊接过程中,为了使焊接余热不影响产品筒体变形,采用了内撑铜块导热,减少了焊接时热输入导致的产品变形问题,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功不唐捐,班组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省“梦桃式班组”等奖项。
破解“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公司跨入军工行列,产品多、任务重、精度要求高,部分复杂焊接产品焊缝多达上百条,主型产品燃烧室壳体因材质、厚度不等,最薄产品壁厚仅0.8毫米,班组在该产品焊接参数、过程控制、焊接变形、焊接技巧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每次接到新任务时,班组都会从材料特性、焊接方案、焊接工装、焊接注意事项、关键重要风险点等进行商讨,对产品焊接过程瓶颈及风险点明确攻关方向,对科研产品新工艺、新参数、新焊接方案集体进行“会诊”。
公司对职工的“小发明”“小创造”给予奖励,鼓励职工立足岗位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聚焦生产中技术瓶颈,通过技术创新、改革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024年,班组成员宋超、唐军龙在焊接某弹射壳体时,按技术要求手工氩弧焊进行铆焊接,但该产品材料特殊焊缝成型和焊接效率均不理想。通过班组成员献计献策,对焊接支撑工装设计改造,自动焊设备摸索验证焊接参数,成功攻克了产品自动焊设备瓶颈,产品焊接整体效率提高67%,焊接质量和焊缝成型大幅度提升,规避了焊接质量问题的二次返修。公司成立20余载,班组攻克百余项“卡脖子”难题。
传承匠心火种
“特种焊接班始终是老中青三结合,发扬着‘以老带新、以新学老’的优良传统。”年逾五旬的王卫来说,“我早年就是一名焊接工,2004年进入公司的特种焊接班,见证了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全过程。”
一花独放不是春,班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焊接技巧和操作心得传授给年轻工人。
“2019年,我回乡创业时,了解到‘华通机电’发展势头强劲,于是就来这家企业应聘焊工,那次考试我得了高分,顺利进入特种焊接班。”在师傅的带领下,王臣迅速成长,成为班组的技术标兵,被评为公司优秀职工。“现在不管是环缝、纵缝、角缝、仰缝、爬坡缝,我都能干。我会把每一条焊缝都变成艺术品,让焊缝粗细均匀、细密美观。”王臣说。
近年来,朱伟刚、商睿渊等年轻力量陆续进入特种焊接班,为班组接续传承注入新鲜活力。在铆工刘军锋和焊工孟锋的联合带教下,朱伟刚成为既懂铆接又懂焊接的复合型发展人才。“只要年轻人肯学,我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孟锋说。
站在新起点,这群“钢铁裁缝”的目光投向更远方。“我们要用毫厘之功,推动中国精密焊接工艺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殷江伟望着“全国工人先锋号”奖牌,语气坚定。
(文/图 陕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