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杭州、黄山两地政府同意,《2025年度杭黄两市合作事项清单》正式印发实施,两地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这并非杭黄两市首次合作。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该方案以杭州、黄山两市为核心,以流域生态共保为基础,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
2024年5月,杭黄两市联合印发了2024年度“20+3”项合作事项清单,包括20项市级层面合作事项和3项需共同提交省级层面支持事项。今年,双方在延续原有12项合作事项的基础上,新增18项合作内容,涉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电商金融、人才科技、文化旅游、医疗教育等方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窦红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此次杭黄两市发布合作清单,是落实《建设方案》的具体举措,体现了皖浙交界区域合作的持续深化。一方面,有助于拓展浙江的经济腹地,为其向邻省进一步发展打开通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安徽更好对接浙江优质资源,提升皖浙交界地区发展水平。
杭州与黄山在经济体量、城市能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单一资源倾斜,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问题之一。
典型的“强—弱组合型”合作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作为皖浙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杭黄合作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两市在生态环境、产业创新、人才活力、开放通道等方面的合作给黄山带来了显著变化,政策效果好于预期。具体表现为,更多浙江资本开始流入黄山,形成产业带动效应,以及跨区域人才流动格局加速构建。
自《建设方案》实施以来,杭黄两市交流频繁。
在生态保护领域,杭黄两市共同举办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暨杭黄上下游联动处置应急实战演练,签订10条县级跨省(市)河流联防联控协议,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农业领域,黄山组织优势农产品品牌参与杭州土特产年货节、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广周等跨区域展会平台,推动30余款特色产品入驻杭州市上城区市民街乡村振兴帮扶馆,构建起“黄山产品+杭州市场”的产销对接通道。
黄山市歙县航拍。图/图虫创意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据公开报道,2024年以来,黄山累计新签浙江地区投资项目103个、协议投资额134亿元,促成4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杭黄绿色产业园,协议总投资9.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总投资12.5亿元的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已于2024年7月正式上线生产,带动就业300余人,预计2025年产值达8亿元。
近期发布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稿)显示,杭州涉及黄山的合作内容也主要聚焦生态共保、区域协同、文旅融合三大战略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杭州与黄山在经济体量、城市能级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GDP为2.19万亿元,常住人口1262.4万人;黄山GDP为1134.0亿元,常住人口131.7万人,杭州经济规模约为黄山的19.3倍,人口约为黄山的9.6倍。
杭州城市风光。图/图虫创意
从区域经济格局看,杭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2024年经济体量接近安徽省全年GDP(5.06万亿元)的五分之二。
窦红涛指出,杭黄合作属于典型的“强—弱组合型”合作,两者在城市能级上差异巨大,但也正因为存在能级差距,才有较大合作空间。
他分析称,杭州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上具有优势,但市域西南部的淳安县、建德市一带,由于距离杭州市区较远,未能充分承接中心城市的资源辐射与经济带动,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黄山拥有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但受制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存在优质就业岗位不足、人才外流等问题。
窦红涛认为,杭黄合作对杭州来说,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淳安、建德等西南部地区与黄山形成生态文旅产业联动;另一方面,有利于杭州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统筹资源,拓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应用场景,延伸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条。对黄山而言,通过承接杭州的科技、产业、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能为本地产业升级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动能。
“杭黄两市合作同时也是浙皖两省的合作,在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能够形成合力。”窦红涛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杭黄合作仍面临结构性挑战。王珏表示,一是合作领域相对单一,现阶段主要集中于生态、文化、旅游等共同优势资源,但在数字经济、对外开放等互补性强的领域尚未充分释放比较优势,例如黄山在借力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经验方面仍有较大探索空间。二是合作机制也比较单一,目前两市合作机制偏政府主导,市场化协同不足,黄山在承接杭州产业转移、融入区域产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对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王珏建议,首先,两市应拓展合作领域,探索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低空经济、康养等领域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其次,加强规划协同,加强两市在“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衔接,探索在重点合作区域共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同时,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市场化合作的共同投入与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财税分成、统计指标分成等机制,研究共同设立产业合作基金等事宜。
打造杭黄世界级廊道
《2025年度杭黄两市合作事项清单》显示,文旅领域仍是杭州与黄山跨区域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清单中提出,高水平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联合举办第二届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交流活动,共同发布杭黄廊道沿线精品旅游路线及文旅、康养互惠政策等。
关于共建世界级廊道的规划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文化旅游部联合印发的《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便明确,到2025年,杭黄廊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到2035年,杭黄廊道建设惠及沿线人民,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杭黄廊道成为跨区域联动绿色发展的成功典范,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带动作用并提供强大支撑。
2024年5月22日,杭州市临安区召开“杭黄对话·首站临安”——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发布了杭黄世界级廊道共商共建共享《临安宣言》。大会还推介了杭黄世界级廊道黄金游线,依次发布《杭黄文旅互惠政策》《杭黄世界级廊道沿线重要成果》《杭黄世界级廊道沿线重大产业项目》等。
杭黄廊道的价值源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这条连接名城名山的世界级廊道上,分布着6个5A级景区、50多个4A级景区,包括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西递、宏村等知名景点。
黄山市宏村风光。图/图虫创意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尽管杭州与黄山存在经济能级差异,但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具备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集群的先天条件。
近两年,杭黄两地也在探索推进文旅互惠活动。例如,2024 年部分时段,两地部分景区景点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双方游客的门票免费或优惠政策。2025年合作清单也提出,鼓励杭州市民来黄山全域范围内休闲度假康养。适时推出黄山市内4A级以上国有公司经营的旅游景区对杭州市民门票优免政策。
然而,跨省区域合作并非易事,政策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问题,都是摆在两地面前的现实挑战。
孙小荣指出,杭州与黄山虽在生态合作方面已见成效,但在文旅深度融合领域仍存在短板。当前合作尚未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区域文旅品牌,导致资源协同效应未能有效释放。两地文旅资源仍以 “西湖”“五岳归来不看山” 等独立 IP 为主,缺乏统一的品牌名称与价值内核,“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村”的资源组合尚未整合为具象化品牌,难以产生“1+1>2”的市场感召力。同时,常态化联席会议或跨区域合作专班的缺失,使得重大项目推进依赖行政协调,市场化运作效率较低;文旅服务标准,如交通接驳、景区联动、住宿体验等尚未进行有效联动,影响了游客体验的连贯性。
孙小荣认为,深化合作要向标准化建设与产品创新维度延伸。在文旅产品开发上,可借鉴文旅专列模式,打造跨区域移动旅游产品;依托新安江—富春江自然廊道与G56杭瑞高速、皖浙1号旅游公路等线性空间,串联沿线古村落、生态节点与旅游度假区,形成世界级自驾与骑行旅游廊道。
窦红涛也提到,机制建设是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开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推进合作发展过程中,两市要注重机制建设,特别是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以互利共赢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相关合作项目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陈淑莲(149793680@qq.com)
编辑:孙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