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顾
在郭家伙场法庭一个案卷里,一张泛黄的借据和一份调解协议书记录着一场跨越11年的借贷纠纷,在调解员"情、理、法"交融的智慧调解下,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原告张某手持2014年出具的2万元借据诉至法院,要求被告郝某偿还本息。郝某却当庭出示双方之间近年多张借据,抗辩称"按本地惯例,乡亲间债务每年结算换新条",强调该借据系张某当年谎称"条据丢失"未交还所致。法庭调查发现,双方所述确与当地"年底清账、旧据换新"的民间交易习惯相符,但因缺乏书面凭证,十余年间新旧债务交织难辨,形成"公说公有理"的僵局。
法庭调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债务关系,调解员在法官的指导下采取分层突破策略:对原告释法明理:"若主张虚假债务需承担伪证罪责,邻里情谊更将荡然无存";向被告剖析风险:"未收回原始借据可能引发二次诉讼,后患无穷"。经三次"背靠背"调解,双方态度逐渐软化。调解员适时抛出"搁置争议、协商还款"方案,引导双方重拾信任。
在法庭调解室,郝某答应分期支付1万元现金,张某主动交还争议借据。随着法庭将泛黄的借据收入卷宗,这对昔日好友的手重新握在一起。
法官提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莫让"人情账"成"糊涂账",本案暴露出民间借贷的典型风险,乡亲间碍于情面不打借条、不写收据的情况普遍存在,但人情不能替代法律。大额借贷须签书面协议、清偿债务应索回原始凭证、新旧借据交替需明确标注,经济往来账目清,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尊重他人。
审 核:郭玉婷
作 者:巩文婷 刘欣悦
编 辑:刘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