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应届生都在感叹,春招投了一个多月仍然0offer。
图片来源:小红书@Mondler
其实从去年秋招开始,万千毕业生就陷入了找工作的挣扎当中。
纪录片《入山》就记录了211学生佳慧和三个室友在秋招季的求职经历。
正如纪录片的副标题写道:“我曾以为211硕士是小镇女孩的人生答案......”
在历经求职受挫之后,她们开始怀疑曾经的想法。并从一开始的“目前没有我想投的岗位”,到“能报哪个岗位我就报哪个吧”,最后再到“要不然我就回家吧”。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很多大学生看她们与现实的交手,就像在照镜子。
而纪录片最后,她们逐渐与焦虑的自己和解,找到了新的人生答案,也让现在奔波于求职季的大学生们,看见眼前的迷雾一点点散开。
1
找工作一波三折:
“奔波和失败或许才是常态”
佳慧在秋招季报了北京“优培计划”里的一个单位,这份工作既能让佳慧做自己想做的内容,也能帮助她解决户口问题,满足了她对第一份工作的所有期待。
“我甚至觉得如果这份工作要我了,那意味着我的秋招就已经结束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报名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佳慧只要笔试过了60分就能进面,结果也不出乎她的意料,最后她以70分的成绩进了面试。
怀着这样惊喜的心情,佳慧收拾好行李回家过年,在回家的这段时间里,她还要继续准备面试。
面试的那天如约而至,佳慧在面试前的几分钟反复练习着措辞“老师们好,老师好,老师辛苦了......”在秋招季,一丝一毫的差错都有可能让自己颗粒无收。
但作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佳慧却不像其他故事里的主角那样,总是能有惊无险地走到终点。相反,失败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
查到面试成绩的那一刻,佳慧平静地接受了失败的结果,她对自己说:“就这样吧。”
片刻后,一种难过的情绪淹没了她,镜头前面的她一瞬间哽咽,继而崩溃大哭到:“为什么这么卷啊,这个职业到底有啥好?”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但好在,佳慧的家人们全力支持着她。春节的饭桌上,爸爸告诉佳慧,如果能留在北京就留在北京,如果留不下来,就回山东,“我们不会拖孩子后腿,就尽力地往高处举你,你能到哪里算你的本事。”
妈妈也说:“不想让孩子像我们当初一样这么累,就想让她稳稳当当的,比我们轻松就好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一年有多少应届毕业生,市场又有多少空缺的岗位,不同的专业面临的就业问题又是什么,父母未必懂秋招季的佳慧面对着什么压力。
但一家人的情感相通还是让他们在佳慧找工作的过程中感知到了女儿的焦虑。
此前爸爸去北京看望佳慧时,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城市和山东小镇的差距让他一瞬间明白了女儿所面对的那些沉重的东西。
“来北京一打听,我对妮儿你在这里工作的信心不足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于是,想让女儿轻松一点,成为了全家人最朴素的愿望。
北京拥挤的地铁,水泄不通的车流,只是去旅游了一次就让全家感受到了北漂的压力,想到未来佳慧如果要在北京打拼,他们也会心疼。
没有过度的压力,也没有那些无形的期待,父母们对佳慧的无条件支持让她暂时能够从面试的失败中暂时逃离出来。
但秋招还得继续,佳慧继续报名不同的考试,继续投简历,她一边写论文,一边寻找可以转正的实习机会。
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佳慧自嘲地说到:“2022年的最后一天,一无所成,没有工作,没有学业。”
“所有人都说20多岁是最好的年纪,但是我觉得,这个阶段被不确定性、迷茫、未知,极大地消解了你能感受到的这种美好。”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这样的感受并非佳慧独有,纪录片里的另一个女孩——可可,也在为自己的未来焦虑着。
虽然在北京读书,但可可并不想留在北京,她的秋招之路要比其他三位女孩多了很多马不停蹄。
每天早上,可可都是第一个起床的,但起来也只能对着简历长吁短叹。投简历、等通知,这些琐碎的事情占据了她全部的精力。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到后来,哪怕是感叹找工作的不易,可可也小心翼翼,担心这样会把好运气都叹走。
等接到了通知,可可就得到全国各地去参加笔试和面试。从西安到武汉,她忙完上一个考试就得赶去下一个考场,中间间隔的是路上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卧铺——高价的高铁票和飞机票让她只能负担得起火车卧铺。
研一的时候可可坐了一次卧铺,当时就想自己再也不会坐卧铺了,但没想到找工作让她再一次选择了火车。
“主要不是说工作已经稳定了,你未来不愁了,那肆无忌惮地去享受一下也没啥,但现在未来一切还是未知,想给自己严苛一点,觉得自己不配享受。”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的确,求职的过程总是被不确定性包裹,对于佳慧、可可,以及故事外的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来说,马上拿到offer只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例外。
更多的,是找工作中的不断奔波和失败被拒。
这个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煎熬,明天在哪里,未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统统没有答案。
唯有逐渐接受奔波和失败,或许才是常态这个事实。
2
不断寻找工作机会:
“我感觉自己像一颗浮萍”
老杨想要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从一开始为了一份心仪的岗位而挑选——“目前没有我想投的”,到考了很多次后认清现实——“我看我能报那个,我就报那个”。
而尽管她早早地就放低了期待,但还是没想到,考了很多个岗位之后,只有一家单位补录了她,即使如此,月薪也只有2000块钱。
当从211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后,她无比清晰地感知到现实的残酷。
一开始老杨因为薪资太低而拒绝了这份工作,可之后却又频频想起这份工作,“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份offer,我就这点水平,我干嘛不去呢。”
作为一名典型的小镇做题家,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带给她的唯一优势就是会做题:
“我觉得我唯一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就是从小到大我都比别人会考试,这是我的立足之本,但是在这个毕业季全部都湮没了。”
秋招这几个月,老杨经历了很多场外地的考试,参加的都是她感兴趣的岗位,路费和住宿费加起来有几千块钱。
“准备考试的过程特别耗费心力,就像我考了好几年的研一样。但是每一场都没有结果。”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情绪特别上头的那几天,是因为自己接受了这个失败的结果,后来她慢慢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因为失败而难过,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不确定给自己带来了焦虑。
“特别像一颗浮萍,我抓不到任何东西。”
在一次考试的时候,她在考场外面遇到了一群过来考保安证的大爷,她惊讶于自己的薪资居然和这些保安的薪资差不多——一个月三千块。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在那一刻,老杨觉得自己和这群大爷殊途同归了。
“父母没有觉得我很努力,她们觉得我应该报个班更努力,去争取下一次的考试机会,朋友们觉得我可以不断降低标准,再去投更多的单位。”
但无论是向上争取,还是向下兼容,她都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这个精力了。“我现在已经在说服我自己,就算去干体力劳动又能怎样呢?”
与老杨想要进体制内不同,老杜只想要一个普通公司的offer,于是在秋招季,她不停地穿梭在不同的公司和招聘会,希望通过实习来获得转正的机会。
她并不敢把希望全部寄托于一家公司上,“大家找工作就是互相当海王嘛,他们肯定也不会只拿我一个当备选”,一边实习,一边投简历是她的常态。
空闲下来的时候她也会想一个问题——“读研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在她实习的一个创业型的小公司里,和她一样年纪的人已经做到了管理层,但因为读研多花的三年时间,她还只是一个实习生,她甚至不能叫公司的领导“姐姐”。
“我连自己未来行业的赛道都还没选好,但是别人已经在此深耕三年。”
虽然老杨和老杜有着对工作的不同期待,但背后,是两人共同的对求职的焦虑,以及焦虑背后逐渐对自己产生的质疑。
有多少毕业生和她们一样,本以为自己珍视的考试能力,以及别人梦寐以求的研究生学历,能够让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占得优势。
但现实却一次次地告诉自己,在僧多粥少的offer面前,自己的优势很可能只是简历里千篇一律的一行字。
3
求职焦虑后的自我和解:
“人生永远在路上”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时候,尽管秋招这件事情让四个女孩焦头烂额,但不管好坏,他们最后还是获得了offer。
而对于在求职季一开始面对的那些问题,她们也逐渐获得了答案。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到底什么是编制?为什么大家都想要一份有编的工作?
对于老杨来说,编制曾经意味着一份铁饭碗,但在秋招季的摸爬滚打中,她也意识到,或许并不存在什么铁饭碗,无论做什么工作,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她在获得第一份offer之后,工作了三个月,辞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旷野。
读研对于她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从双非三跨考研上岸,她们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尽是坦途,但秋招的现实又告诉她们,或许人生永远在路上。
但无论如何,尽管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读研这三年有过怀疑,最后尘埃落定后,她们还是觉得,走过的每一条路都并非白走。
研究生三年带给她们的,是永远无法复刻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
而成长,就是在意识到每一段经历都造就了今天的自己的那一刻,发生质变的。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未来该往哪里走?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要如何在适应社会和坚持自己梦想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也正如纪录片的监制周浩里所说的那样:
“每代人都有需要面对的时代和个体困境,虽然纪录片并不能帮助大家解决现实的难题,但是我们仍然希望通过这样的表达给大家提供一个窗口,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重新上路。”
图片来源网络
在当代社会的就业浪潮中,每一位应届生的求职故事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体与时代的对话。
佳慧、可可、老杨、老杜的经历并非孤例,而是00后在结构性就业压力下的集体缩影。
她们从“小镇做题家”的标签中突围,又在求职的挫败中重新认识自我——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职业选择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启蒙。
当“211硕士”的光环褪去,当“会考试”的优势失效,她们被迫直面一个更本质的命题:如何在不确定中锚定自己的价值?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纪录片给出的答案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一种对“失败”的坦然接纳。她们的抉择揭示了一个真相: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规避失败,而在于与焦虑和解,在试错中重构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教育的意义、工作的价值、人生的方向,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迷茫中的坚持、每一次挫败后的自省,都在为“我是谁”增添新的注脚。
春去秋来,求职季的喧嚣终会落幕,而年轻一代的成长却永不终止。
当“柳暗花明”成为信念而非结果,当“在路上”本身被赋予意义,或许我们终将明白:
人生的答案,不在某个确定的终点,而在与未知共舞的勇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