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当第一辆汽车驶入北京东六环地下隧道时,王大爷站在高线公园的观景台上感慨:“这条路终于不再把通州切成两半了。”

他脚下的土地,曾是横亘城市副中心的东六环高架桥,如今已化作绿意盎然的公园长廊。

这场耗时五年的“地下换位”,不仅是一条路的改造,更是一场缝合城市空间、重塑发展逻辑的超级实验。

2019年前,东六环是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如一把利刃将通州分割成东西两片。

通州居民每天都要绕行3公里送孩子上学——东六环高架桥如一道铁幕,将城市劈成两半。规划中的12条道路被阻隔,行政办公区与环球影城隔路相望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消防车救火都要绕行。“这不是交通问题,而是城市功能瘫痪。”规划专家曾一针见血指出。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蓝图里,“缝合”是关键词。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东六环改造被定位为“创新发展轴”,目标是通过地下化释放地面空间,将割裂的城区织补为连片发展的“超级板块”。

决策者选择了最激进的方案——用两条直径15.4米的盾构隧道,将7.4公里高速路埋入地下75米深处,并在地面打造14公里长的六环高线公园。

改造后的东六环地下隧道设计时速80公里,单向三车道,成为连接首都机场、大兴机场、雄安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主动脉”。

通车后,北三县至副中心仅需9分钟,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真正落地。

更重要的是,地面腾出的空间贯通了17条东西向道路,区域路网密度提升40%,拥堵率预计下降30%。

地下是车流奔腾的隧道,地上是串联行政办公区、环球影城、绿心公园的六环高线公园。

这条“轴”不仅缝合了空间,更串联起金融、文化、生态功能。

沙盘上规划的260米摩天楼、TOD综合体、设计小镇,正沿着这条轴线生长为副中心的“超级配套”。

工程最艰险的盾构段,由国产“京华号”与“运河号”完成。

这两台直径超16米的“钢铁蚯蚓”,在75米深的地下穿越地铁6号线、京哈铁路等99处风险源,沉降控制精度达3毫米,甚至未影响地面上飞驰的高铁。

同步双液注浆、常压换刀等技术的突破,让中国盾构机国产化率从60%跃升至93%,终结了依赖进口的时代。

项目全程贯彻“双碳”理念:盾构泥浆100%循环利用,预制构件减少80%建筑垃圾,智能通风系统节能30%。

地上公园建成后,区域绿化覆盖率将从50%飙升至80%,相当于为城市植入一片“绿肺”。

与东六环改造同步推进的副中心站枢纽,堪称“超级引擎”。

这座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集高铁、地铁、商业、办公于一体,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1小时连接雄安。

其“站城融合”模式,让交通枢纽不再是孤岛,而是城市活力的核心。

东六环改造释放的500公顷土地,正吸引央企总部、国际设计机构入驻。

通州房价虽未暴涨,但租金涨幅已连续两年领跑北京。

一位房企高管直言:“这里不再是北京的‘后花园’,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厅’。”

东六环入地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的变革:

它用地下工程的“隐忍”换取地上空间的“自由”,用技术硬实力支撑生态软野心。

当车辆在地下飞驰,市民在公园漫步时,这条“缝合线”已悄然将副中心从地理概念升级为功能完备的“微型城市体”。

当首批骑行者在高线公园俯瞰地下车流,这场“缝合手术”的深意愈发清晰:

中国城市更新正从“摊大饼”转向“绣花针”,用地下工程的“隐忍”换取地上空间的“自由”。

正如工程师所说:“我们不仅要修一条路,更要修一种人与城市共生的可能。”

或许,这就是中国式城市更新的终极答案——在钢筋水泥与绿意盎然之间,找到发展的平衡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