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震惊全球的血腥恐袭事件,造成至少26名游客死亡,多人受伤,堪称该地区25年来最惨烈的平民袭击。事件发生后不到24小时,印度迅速收紧对巴基斯坦的外交与战略绞索,推出一整套高压反制措施。断水、停签、驱离、撤员——莫迪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克什米尔再度推上了地缘政治的战火前沿。而巴基斯坦方面虽否认参与,却也迅速宣布将于24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准备应对一触即发的印巴对峙。
印度此次回应可谓史无前例地强硬,甚至不惜打出长期视为战略底线的《印度河水条约》。该条约自1960年起规范两国间的水资源共享,被誉为印巴冲突中难得的“安全阀”。如今莫迪政府宣布暂停执行条约,无疑是将水源武器化,昭示出对巴方的不信任已经突破底线。此外,印度关闭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唯一陆地口岸——阿塔里综合检查站,驱逐巴驻印军事顾问,撤回本国驻伊斯兰堡军事人员,并在短短48小时内命令所有持签巴基斯坦人离境,直接切断人流、物流与官方往来,掀开了全面脱钩的序幕。
这种外交断裂式操作,与其说是反恐回击,不如说是战略摊牌。印度外交部声称,除非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否则所有合作将无限期冻结。但现实是,这样的要求不仅模糊,且几乎等于让伊斯兰堡承认“国家资助恐怖主义”的罪状。巴方自然不会接受。从军方到外交部,巴基斯坦一再否认与克什米尔恐袭有任何关联,并对印度的单边措施表示“强烈抗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于24日召开紧急会议,几乎可以预见的是,巴方不会善罢甘休,反制动作恐将很快出台。
此次印巴激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强化美印军事合作背景下的“地缘连锁反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袭击发生后第一时间与莫迪通话,表示“强烈谴责”,并承诺“全力支持印度”,这一表态显然为新德里提供了充足的战略背书。事实上,自特朗普回归以来,美印关系明显升温,从关税互免到印太军演无一不是对抗“中巴轴心”的战略棋子。而在克什米尔这场危机中,特朗普政府的立场已明显倾向印度,进一步撕裂南亚地区本已脆弱的战略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方面在恐袭发生后高调将“幕后黑手”指向巴基斯坦,却迟迟未公布实质证据。这种在调查未果即“先定性再追责”的操作,不禁令人质疑其真正意图是反恐还是政治动员。此次枪击案发生于游客密集区域,死伤者多为平民,手法极其残忍。安全机构虽已展开全域搜捕,但在未明确归属组织、未形成证据链之前,莫迪政府仓促甩锅巴方、随即报复,更多像是精心计算后的战略动员,借机打击敌对国家,转移国内注意力,同时营造强硬政绩,为即将到来的议会审议与地方选举铺路。
而此刻的南亚局势早已变得高度易燃。印巴两国皆为核国家,在边境多次发生实际交火事件的前提下,任何小规模军事摩擦都可能迅速升级为无法控制的对抗。尤其是在印方已中止水源共享协议的背景下,一旦巴方在外交或军事上采取对等反击,两国关系将步入实质性断裂。更遑论,克什米尔这一地区本身就是历史遗留的火药桶,印巴自独立以来围绕该地区爆发过三次战争,如今再度燃起战火,或将对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构成不可估量的冲击。
国际社会虽普遍谴责此次恐袭,但在印巴激烈交锋下,调停声音尚显微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针对平民的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呼吁各方保持克制。然而面对印度断然出手、巴基斯坦严阵以待的局面,这样的呼吁难掩现实中外交失效的无力感。
印巴两国在民族主义裹挟下迈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死循环,一旦进入军事对峙阶段,南亚将无宁日。国际社会若不能及时介入调停,克什米尔可能不止是历史遗恨,更将是下一个引爆全球安全危机的引信。而印度,正悄然把这个引信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