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那是我家的玉佩!”我指着老板娘胸前的玉坠大声喊道。
店内食客齐刷刷扭头看向我们。
母亲脸色骤变,碗中的汤汁泛起波纹。
“小孩子别乱说,”老板娘的笑容僵在脸上。
我执拗地摇头,“真的,跟外婆给妈妈的那个一模一样!”
面馆突然变得安静,只剩锅里沸水的声音。
“您这玉佩从哪来的?”母亲直视老板娘的眼睛。
老板娘的手指不自觉地摸向胸前,“是家传之物。”
“真巧,我家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母亲声音里带着怀疑。
老板娘的脸色变得苍白,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您这是在怀疑我偷了您家的东西?”老板娘的声音微微发抖。
周围食客的目光像针一样刺来。
“我只想弄清楚这块玉佩的来历,”母亲平静地说。
老板娘咬着嘴唇,眼中闪过一丝慌乱。
“这是父母留给我唯一的东西,”老板娘低声说道。
母亲盯着那块玉佩,“不如这样,请您跟我们回家一趟。”
老板娘擦了擦手,看着围观的顾客,缓缓点头……
01
那是1987年的春天,阳光温和地洒在小镇的土路上,带着些许暖意。
我刚刚上小学四年级,在镇上最大的人民小学念书。
这所学校是镇上最早的砖瓦结构建筑之一。
每到春天,树上的嫩叶舒展开来,为操场投下斑驳的阴影。
每天下午放学后,妈妈总会准时站在校门口等我。
她总是穿着蓝色的工装,头发齐齐地扎在脑后。即使在人群中,我也能一眼认出她来。
妈妈在镇上的纺织厂做工,是技术小组的组长。
纺织厂是镇上最大的企业,几乎全镇一半的人都直接或间接与纺织厂有关。
妈妈个子不高,脸上总是带着疲惫却坚毅的神情。
自从爸爸三年前在一次工厂事故中去世后,妈妈就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
那天放学后,和往常一样,妈妈已经在校门口等我了。
远远地,我就看见她站在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把花伞。
尽管雨已经停了,但她还是习惯性地带着伞,生怕突如其来的春雨淋湿我。
“小宇,今天学校怎么样?”妈妈接过我的书包,牵着我的手问道。
“老师表扬我了,我的作文得了全班第一名。”我得意地晃着手里的奖状,那是一张红色的纸,上面有老师的签名和一个大大的红印章。
这在当时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妈妈接过奖状,仔细地看了看,嘴角难得地上扬,露出一丝笑容。
她轻轻抚摸我的头发,那是她表达喜爱和骄傲的方式。
“真棒,我们家小宇最聪明了。我们得好好保存起来,等周末外婆来了,给她看看。”
我们沿着小镇的主街慢慢走着。主街两旁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偶尔夹杂着几栋两层的小楼。
街道上人来人往,有推着三轮车吆喝卖豆腐的,有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还有三三两两放学回家的小学生。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远处槐花的香气。
“小宇,你想吃什么?今天妈妈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怎么样?”妈妈问道,她每天都尽可能变换花样,让我吃得开心。
“好啊!还要炒青菜!”我兴奋地说,妈妈炒的青菜脆嫩可口,是我的最爱。
走到半路,妈妈突然停下脚步,拍了拍额头,懊恼地说:“哎呀,今天在厂里加了班,家里的菜忘记买了。大师傅临时要我们加工一批出口到香港的布料,我忙得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她低头看着我,眼中带着疲惫和歉意,“我又累了一整天,实在不想再烧火做饭了。你看,要不今天我们去街上吃碗面吧?犒劳一下我们班上的小作文家。”
“真的吗?太好了!”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平时妈妈很节俭,很少舍得花钱带我在外面吃饭。
每次外出吃饭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和奖励。
妈妈笑着点点头,“就这么定了。不过下次可不能这样,在外面吃太贵了,还是家里做的健康。”
我们转向镇上最热闹的那条街,拐进一条小巷。
这条巷子并不宽敞,两边是一些杂货店、小饭馆和理发店。
巷子里的店铺招牌五颜六色,有些已经掉了漆,但依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巷子尽头有家新开的面馆,之前和同学路过时,我就注意到了,但从未进去过。
面馆不大,门口挂着红灯笼,上面写着“家乡面馆”四个金色的大字。
门口摆着几盆绿色的盆栽,显得生机勃勃。
推门进去,一股暖暖的热气和浓郁的面香扑面而来,让人顿时胃口大开。
店内装修简单,墙上贴着几张电影明星的海报——有张曼玉、周润发,还有当时很红的王祖贤。
十几张木桌椅整齐地排列着,桌子上放着调味瓶和筷子盒。
店内已经坐了不少人,有穿着工装的工人师傅,有拿着账本的小商贩,还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的年轻姑娘。
大家低头吃面的样子显得很专注,偶尔传出赞叹声和轻松的笑声。
“来了啊,要吃点什么?”一个温柔的声音从柜台后传来。
我抬头望去,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人,扎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头巾,围着一条干净的白围裙,手里拿着一把长勺子。
她面容姣好,虽然眼角有些细纹,但看起来很和善,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成了月牙。
“有什么推荐的吗?”妈妈问道,一边环顾四周,寻找空位。
“我们家的番茄鸡蛋面最受欢迎,汤头是用老母鸡熬的,鲜得很。”老板娘熟练地擦了擦手,向我们推荐。
“那就来两碗番茄鸡蛋面吧。”妈妈说,她知道我喜欢吃番茄和鸡蛋。
“好嘞,您先找地方坐,马上就好。”老板娘热情地应着,转身去灶台忙活。
我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玻璃窗上贴着几张五颜六色的剪纸,有“福”字,有花朵,还有一些动物图案。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匆匆而过的行人和偶尔驶过的自行车。
妈妈看起来很累,她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
02
工厂的工作很辛苦,每天都要站着工作十多个小时,手指在纺织机上翻飞,眼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她的额头上有几道细纹,那是长期操劳留下的痕迹。
我则好奇地东张西望,观察着面馆里的一切。
面馆虽小,但收拾得很整洁。
墙上除了电影明星的海报,还挂着几幅风景画,看起来是老板自己的作品。
灶台后面摆着各种调料罐,整齐地排列着,有花椒、八角、桂皮等,散发出阵阵香气。
柜台上放着一个老式的木质算盘和一个小收音机,正轻声播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歌声柔和,与店内的氛围十分搭配。
不远处的一桌坐着几个年轻工人,他们大概刚下班,谈论着工厂里的事情和最近镇上新开的商店。
另一桌是两个中年妇女,看起来是街坊邻居,一边吃面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脸上带着生活的喜悦。
“小朋友,读几年级啦?”老板娘一边准备面条,一边隔着柜台和我搭话。
“四年级。”我腼腆地回答。
“真好,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老板娘笑着说,“我儿子今年上大学了,在省城读医科,假期才能回来一次。”
妈妈睁开眼睛,加入了对话:“您儿子真优秀,医生是个好职业。”
“是啊,当年可吃了不少苦,总算熬出头了。”老板娘语气中带着满满的骄傲和欣慰。
老板娘很快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汤色红亮。
上面飘着青葱、香菜和红椒丝,一颗完整的荷包蛋完美地躺在面上,四周点缀着新鲜的西红柿块和翠绿的油菜。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趁热吃,小朋友。”她亲切地对我说,然后又补充道,“我特意多加了个蛋,不要钱。看你瘦瘦的,要多吃点儿。”
“谢谢阿姨!”我笑着道谢,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准备开动。
“慢点吃,别烫着。”妈妈叮嘱道,帮我把面搅了搅,让它冷却一些。
就在这时,老板娘转身的瞬间,我突然注意到她胸前挂着一块碧绿的玉佩。
玉佩不大,约莫拇指大小,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形状像是一个不完整的太极图案,一半圆润,一半似乎是断开的。
这块玉佩不知怎的,让我有一种异常熟悉的感觉。
我脑海中闪过一个画面:外婆卧室里的红木匣子,打开后露出的那块翠绿玉佩——外婆曾告诉我那是祖传下来的宝贝,连形状和纹路都和老板娘胸前的这块极为相似。
我瞪大了眼睛,筷子都忘了拿起来,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妈!快看,那不是咱家的传家宝吗?”
我的声音不算大,但在不大的面馆里却格外清晰。
几个邻桌的食客好奇地回头看了看,但很快又低头继续吃面,只当是小孩子的好奇话。
妈妈被我的叫声惊醒,疑惑地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去。
当她的目光落在老板娘胸前的玉佩上时,她的表情变了,先是惊讶,随后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神情,仿佛惊讶、困惑和怀疑同时涌上心头。
“这块玉佩……”妈妈的声音微微发颤,眼睛紧盯着老板娘胸前的玉饰。
她的手轻轻抬起,似乎想触碰那块玉,但又犹豫着放了下来。
老板娘被我们的反应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玉佩,有些疑惑地问:“怎么了?这块玉有什么问题吗?”
妈妈深吸一口气,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她站起身,走近老板娘,眼睛仍然紧盯着那块玉佩。“请问,这块玉佩是从哪里来的?我不是有意冒犯,只是它看起来……很特别。”
老板娘下意识地握住玉佩,表情变得有些防备和警惕。
她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玉佩的表面,那是一种保护性的姿态。“这是我的家传之物,从小就跟着我。怎么了?你们认识这种玉?”
妈妈的眼神闪烁着,似乎在斟酌该怎么解释。“是的,它看起来跟我家里的一块非常相似。那块玉佩是我母亲传给我的,据说已经传了好几代了。”
此时,我们的谈话引起了其他食客的注意,几个人抬起头,好奇地看着我们。
面馆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老板娘丈夫从后厨走出来,他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脸上带着询问的神色。“怎么了?出了什么事?”他低声问老板娘。
老板娘简单地摇了摇头,示意没事,然后转向妈妈,“可能只是巧合吧,这世界上相似的玉佩应该有很多。我这块玉跟了我大半辈子了,是我唯一的念想。”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防御和不安。
妈妈注意到老板娘的不适,连忙解释道:“对不起,我不是有意冒犯。只是这块玉佩确实和我家里的那块非常相似,让我很惊讶。”
老板娘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眼中仍有戒备。
妈妈继续说道:“玉佩的形状和纹路都很特别,我外婆曾经告诉过我,这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上面的花纹有特殊的含义。我很确定,你的这块玉佩跟我家里的那块非常相似。”
03
老板娘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犹豫了一下,视线在妈妈和我之间来回移动,似乎在评估我们的可信度。
“那,你们家的玉佩现在在哪里?”她终于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就在家里,放在我的首饰盒里。是我母亲给我的嫁妆,一直很珍惜。”妈妈回答得很肯定,但语气中也隐含着一丝担忧,似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周围的食客更加好奇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面馆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老板娘丈夫站在一旁,警惕地看着我们,似乎随时准备介入。
老板娘深吸一口气,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轻声对妈妈说:“要不这样,等店里客人少了,我跟你们去看看那块玉佩?这样可以吗?”
妈妈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好的,我也很想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不过我现在有些担心,我得确认一下家里的玉佩是否安全。”
我看着妈妈和老板娘之间的对话,既兴奋又困惑。
妈妈一向是个理性稳重的人,很少见她这么紧张和认真。
那块玉佩对她来说一定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是外婆给的嫁妆,还因为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记忆。
面馆里的气氛开始恢复正常,但我们这一桌却笼罩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
老板娘回到了柜台,继续招呼其他客人,但她的眼神不时瞟向我们。
我们沉默地吃着面,妈妈心不在焉,多次放下筷子,陷入思考。
面条的味道确实很好,汤头鲜美,面条劲道,但此刻我们的心思都不在食物上。
吃完面,妈妈付了钱,老板娘找零时,两人的手指短暂相触,彼此都有些尴尬地迅速收回。
“我们住在纺织厂宿舍区,三号楼二单元301室。”临走前,妈妈对老板娘说,“你什么时候方便可以来我们家。”
老板娘点点头:“今天晚上八点半后,店里客人就少了,我把店交给我丈夫,就过去找你们。”
“好的,我们等你。”妈妈说,然后拉着我的手准备离开。
“等一下,”老板娘突然叫住我们,从柜台下拿出一个纸袋,装了几个刚出炉的肉包子,“给小朋友带上,晚上饿了可以吃。”
妈妈想要推辞,但老板娘坚持塞给了我。“不用客气,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她柔声说道。
我接过包子,感受到袋子传来的温暖:“谢谢老板娘!”
出了面馆,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街灯陆续亮起,给小镇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回家的路上,妈妈紧锁眉头,脚步比平时快许多,似乎迫不及待想要确认家中玉佩的情况。我小跑着跟在她身后,心里充满了疑问和好奇。
“妈,那个玉佩真的跟我们家的一样吗?”我忍不住问道。
妈妈点点头,眼神依然严肃:“看起来非常相似,形状、颜色和纹路都很接近,但是要等对比了才能确定。”
“为什么您这么紧张?是很贵重的东西吗?”我又问。
妈妈放慢脚步,看了我一眼:“不只是价值的问题,小宇。那块玉佩对我们家族很特别,是代代相传的。外婆告诉过我,它不仅仅是一块玉,还承载着我们家族的历史和记忆。”
“那老板娘的玉佩会不会是从我们家偷走的?”我天真地猜测。
妈妈摇摇头,语气严肃:“小宇,不要胡说。我们还不知道情况,不要随便怀疑别人。”
她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而且,如果是被偷的,为什么她还会公开戴着它?这其中一定有其他原因。”
我点点头,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感觉这件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纺织厂的宿舍区就在镇中心的东边,是一排排整齐的五层楼房,虽然简朴,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住房条件了。
我们住在三号楼二单元的三楼,一个两室一厅的小房子,虽然不大,但妈妈收拾得很整洁,处处显露出生活的温馨。
回到家,妈妈连外套都没脱,直接奔向她的卧室。
我跟在后面,看着她急切的样子,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妈妈的卧室里有一个老式的衣柜,深棕色的木质,上面雕刻着简单的花纹,是爸爸生前给她买的。
柜子最底层的抽屉里藏着一个精致的雕花木盒,那里面装着妈妈最珍贵的东西——爸爸送的结婚戒指、外婆给的玉佩,还有一些家族的老照片。
妈妈急切地打开抽屉,拿出那个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
我凑过去看,只见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块翠绿色的玉佩,形状确实和面馆老板娘戴的那块很像,都是半圆形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边缘处有一条明显的断裂线,仿佛是从一个完整的圆形中分离出来的一半。
妈妈松了一口气,轻轻抚摸着玉佩:“还好,玉佩还在这里。”
“那老板娘的玉佩怎么会和我们的这么像呢?”我依然好奇,忍不住伸手想摸一摸这块神秘的玉。
妈妈轻轻抓住我的手,阻止了我:“小心点,这块玉很珍贵,也很脆弱。”
04
她沉思了一会儿,才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相似,等她来了,我们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我们正说话间,外婆从里屋走出来。
外婆平时住在另一个小房间里,已经六十多岁了,但精神还算好,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勾勒出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依然明亮。
外婆性格温和,平时帮着妈妈照顾我和家务,我们三代人虽然生活拮据,但过得温馨和谐。
“小琴,你们回来了啊,怎么这么晚?小宇饿了吧?”外婆关切地问道,她看到妈妈手里拿着玉佩盒子,表情顿时变得有些意外,“怎么把这个拿出来了?”
妈妈简单地讲了面馆里发生的事,外婆听完后表情变得异常复杂。
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回了自己的房间,留下我和妈妈面面相觑。
“外婆怎么了?”我小声问道,不明白为什么外婆的反应这么奇怪。
妈妈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她觉得玉佩很贵重,不该随便拿出来吧。”
但我感觉不仅仅是这样,外婆眼中的那种神情,复杂而沉重。
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着一本少年科学杂志,但心思完全不在上面。
妈妈则在厨房里忙碌,煮了一壶茶,又拿出了几个小点心放在茶几上,看得出她对老板娘的来访既期待又紧张。
外婆一直没有从房间里出来,但我能感觉到,她并不是在休息,而是在等待,等待着什么即将发生的事情。
终于,晚上八点半刚过,有人敲门了。
那声清脆的敲门声在安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响亮,仿佛宣告着某种命运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妈妈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服,走去开门。
我跟在她身后,好奇地望着门外,想看看那位神秘的老板娘。
门一打开,果然是面馆的老板娘站在门口。
她已经换下了工作时的围裙,穿了一件简单的碎花连衣裙,披着一件浅灰色的开衫。
手里还提着一个小袋子,面带微笑,但眼神中流露出紧张和期待。
“不好意思,打扰了。”老板娘有些拘谨地说,声音轻柔,“我带了些刚出炉的糕点,给小朋友吃。”
妈妈接过糕点,客气地请老板娘进屋坐下。“我姓李,叫李小琴,这是我儿子小宇。”妈妈介绍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我姓赵,赵月华。”老板娘也自我介绍,然后冲我温柔地笑了笑。
我接过糕点,高兴地说:“谢谢赵阿姨!”
赵阿姨的目光在我们家的客厅里扫视了一圈,似乎在寻找什么,然后直接问道:“那个玉佩在哪里?”
她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掩盖不住内心的急切,显然这次拜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那块玉佩。
妈妈点点头,起身回卧室去取玉佩。留下我和赵阿姨面面相觑,气氛有些尴尬。
赵阿姨努力找话题和我聊天,问我在哪上学,学习成绩如何,但她的心思明显不在对话上,眼睛频频望向妈妈离开的方向。
不一会儿,妈妈拿着那个精致的木盒回来了,小心地坐在赵阿姨对面的沙发上,然后缓缓打开盒子,从里面取出那块翠绿的玉佩,放在茶几上。
“这就是我们家的玉佩。”妈妈简单地说道,眼睛紧盯着赵阿姨的反应。
赵阿姨的表情变得异常专注,她微微前倾身体,仔细打量着桌上的玉佩。
然后,她慢慢地从脖子上取下自己的玉佩,也放在茶几上,就在妈妈的玉佩旁边。
我们三个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桌上的两块玉佩。
它们的色泽确实一模一样,都是那种温润的碧绿,形状也惊人地相似,都是半圆形的,就像是被从中间分开的一个圆。
更令人惊讶的是,两块玉佩上的花纹看起来是连贯的,仿佛本就是一幅完整的图案被分成了两半。
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间似乎停止了流动。我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把它们拼在一起看看。”我突然说道,打破了沉默。
妈妈和赵阿姨对视一眼,似乎都在寻求对方的许可,然后同时伸手把两块玉佩拼到一起。
令人惊讶的是,两块玉佩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就像拼图的两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
那些看似分散的花纹现在连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边缘的断裂处完全吻合,没有任何缝隙。
“天哪……”妈妈惊讶地说不出话来,手掌下意识地掩住嘴巴。
赵阿姨的手微微发抖,眼中含着泪水:“这不可能是巧合。”
她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这两块玉佩原本就是一块,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
我看着这一幕,心跳加速。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两个陌生人会各自拥有原本属于同一块玉的两半?
05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打破了房间内的寂静:“那么多年了,你终于还是来了吗?”
我们回头一看,外婆站在卧室门口。
突然她脸色苍白,身体微微颤抖。
她的眼睛直直地盯着赵阿姨,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激动。
赵阿姨抬头看向外婆,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
外婆的表情突然变得极为震惊,她双手捂住胸口,身体前倾,踉跄着后退了几步,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景象。
“您怎么了?”赵阿姨不解地站起身,走向外婆,脸上满是关切和困惑。
外婆的双腿突然一软,惊呼一声,整个人向后倒去……